改革开放40年来广东国企改革焕发新面貌_产经动态_广东省工业园区网
欢迎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重要提示:

改革开放40年来广东国企改革焕发新面貌

栏目:产经动态 点击量:2,418 发布时间:2018-10-12

  改革开放40年,国有企业改革几乎贯穿全程。40年上下求索,广东国企攻坚克难,从“清远经验”到粤海重组,从国资委成立到各项改革试点,广东国资国企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历程,彰显出改革开放的蓬勃力量。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展示我省国有企业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南方日报联合广东省国资委推出“国企改革再出发”系列报道。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广东先行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40年风雨兼程,广东国企改革攻坚克难、上下求索,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历程——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清远经验”,到1985年实施承包经营责任制以及股份制试点,再到1997年以来国有经济“三年脱困”,2004年以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实施战略性重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广东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全省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从2007年的4316.1亿元增加至2017年的90476.29亿元,增长近20倍。

  广东国企改革的40年,远不只是一串串枯燥的数字,更是一个个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改革样本。脱胎换骨的快速发展背后,是来自于改革的伟力。如今,顶层设计基本完成,重大举措层层落实,鲜活实践不断涌现,一大批更具活力、更有效率、更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有企业在广东脱颖而出。

  “清远经验”全国推广

  探索股份制等改革形式

  在清远市清城区白庙村北面,有一处清远氮肥厂旧址,其中一间厂房的墙壁上有块字迹斑驳的黑板引人驻足。在这块黑板上,依稀可以看到当年“记分计奖”的痕迹。

  40年前,“穷怕了的”清远国营企业解放思想,率先在全国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探索出国营企业体制改革的“清远经验”。

  上世纪70年代,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工业管理较为落后,企业普遍存在吃“大锅饭”的现象,特别是县级国营工业企业。1978年前三季度,清远的产值利润都完不成计划,从1978年第四季度起,清远县委、县革委会决定,借鉴氮肥厂“记分计奖”的经验,先在4家国营企业中试搞“超计划利润提成奖”,使奖金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经过3个月的实践,到年终时,4家企业的利润比未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之前的9个月还多35%。

  初见成效的探索,更坚定了清远县委改革的决心,从1979年开始,“超计划利润提成奖”在17家国营企业全面铺开。1980年4月,清远进一步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撤销局一级工业机构,充实各专业公司,清远县经济委员会对人、财、物、产、供、销实行统一管理,并相应扩大企业的经营管理权限。经济委员会统一对县财政实行上交利润承包,企业则对经委承包,开创了国营企业承包之先河。

  改革从来不会一帆风顺。面对阻力和质疑,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旗帜鲜明地肯定和支持清远的改革探索,并赴清远实地调研,“清远经验”最终由“地方粮票”变身“全国粮票”。

  其后,在农村集体承包制的触动下,1985—1986年,广东国有企业改革开始在两权分离的原则下尝试承包制、租赁制、股份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等多种改革形式。到1987年底,广东95%以上的国营工业企业实行了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

  中国人民大学国企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锦认为,在改革开放的前十年,自下而上,从“清远经验”开始,以经营承包制为特点,广东的国有企业改革成功启动。

  告别“窗口公司”

  实施国企脱困攻坚战

  上世纪90年代起,国有企业进入新一轮改革阶段。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传统国有经济也开始经历脱胎换骨的阵痛。国企改革当时被称作是“最难啃的骨头”。1992年至1994年,全国国企历经3年高投入后,进入了困难时期。亚洲金融危机的到来,更激起了广东“窗口公司”的层层巨浪。

  改革开放之初,由广东省政府全资所有的“窗口公司”——广国投和粤海应运而生。经过十多年的扩张,政企不分、根基不稳的“窗口公司”走上了以债养债的道路。1998年,在生与死的岔路口上,广东作出一个破天荒的决定:将自己一手打造的“窗口公司”广国投按市场化模式进行清算破产。而对于另一个负债累累的“窗口公司”——粤海集团,省政府则选择了重组。广东借此向世界发出信号:作为特殊历史产物的“窗口公司信用”已成泡沫,未来国有企业要真正按照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出牌。

  同期,在中央提出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的目标下,从1997年底到2000年底,通过3年时间,广东组织实施了国有企业的脱困攻坚战,煤炭、制糖、纺织三大特困行业的脱困攻坚战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国有工业企业脱困任务基本完成。全省列入国家考核范围的490户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有355户摆脱了困境,脱困率为72%。

  在此基础上,2000年前后,广东省委、省政府将分散在政府50多个部门管理的,以及军队、武警、政法机关移交过来的共1546户企业,重组为3个资产经营公司和21个授权经营企业集团公司,成为如今省国资系统的雏形。

  发力混改深化国企改革

  启动新一批改革试点

  进入新世纪,“五龙治水”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推进愈发格格不入。“由于国企‘出资人’长期实质性缺位,相应导致对国企的监管也长期缺位,什么部门都管一下,结果什么部门都没有真正去管好。”李锦表示。

  2004年6月26日,酝酿了一年多的广东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代表国家对省属国资企业行使“出资人”职责,对国企的监管和保值增值负责,但不直接参与企业经营。“广东国资委的成立,使政府得以厘清与国企之间的关系,从‘全能管理者’的角色中抽身出来,开启了国企管理体制和国企改革的新阶段。”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李成表示。

  省国资委成立后,全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布局结构调整、国有资产监管、企业自主创新等工作有序推进,至2008年,65%以上的省属国有资产集中在电力、交通、钢铁等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涌现,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国企改革进入“分类改革”的全新时期。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国有企业被分为公益类、市场竞争类和重大基础设施类,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实行不同的国资监管体制。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近两年,广东国有企业改革频出大招。为彻底改革省属国企“小、散、弱”的局面,2017年,交通板块和建筑板块的两单省属国企战略性重组落地,“组出”了广东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国企脊梁”。

  发力混改成常态。近年来,省国资系统按照因地施策、因业施策、因企施策,宜独则独、宜控则控、宜参则参,不搞拉郎配、不搞全覆盖、不设时间表的原则,稳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截至2017年12月31日,省属混合所有制企业1431户,占省属企业户数的50.21%。

  筑牢国企“根”与“魂”。省国资委系统巩固深化和持续推进全省国企党建工作,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建立省属企业党建工作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结果与薪酬直接挂钩,按照50%权重纳入省属企业综合考核体系。

  一项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不断理顺政府与企业关系。

  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错综复杂,破解国企改革推进不均衡、部分地区和企业改革动力不足等问题的紧迫性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广东省国资委在完成50家体制机制试点等改革任务的基础上,今年启动了新一批改革试点,在原有基础上,新增省广新控股集团开展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选取省盐业集团作为集团层面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省产权集团作为股份制改革试点,选取粤海控股、省恒健公司在集团层面实施经理层市场化选聘试点,力图打造一批国企改革尖兵。此外,在中央组织的国企改革“双百行动”中,7家广东企业入选,将成为广东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股权多元化改革的“急先锋”。

  “国企改革不能停,在新时代下再出发。”李成表示,在广东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进程中,我们必须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以更大力度向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去谋划和推进广东国企改革。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袁佩如 刘倩 郭家轩

相关信息

关闭

在线客服

入会咨询服务

020-83579820

招商咨询电话

13660872304
020-83590403
联系人:黎小姐

合作咨询

13602754269
020-83501327
联系人:唐先生
邮箱:yuanquxiehui@163.com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