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性机遇,优化配置资源、提升城市品质能级
9月20日下午,在惠州市仲恺高新区357创新产业带项目现场,数台挖掘机、推土机正来回穿梭平整土地。
惠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奕威要求:要坚持科学规划、从容建设,加大资源要素保障力度,加快推进357创新产业带建设,努力把产业带打造成为全面对接深圳、推动高端产业聚集发展集约发展加快发展的重大创新平台。
357创新产业带,只是惠州对标深圳打造“创新惠州”战略布局中一个缩影。
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出台之前,惠州就提出“突出强化‘第一动力’ 着力打造‘创新惠州’”、“全面对标深圳发力世界级大湾区”“打造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创新驱动发展政策体系正在形成,各大创新产业园区加紧规划投建。
惠州,紧追深圳创新脚步,奔跑在“加入珠三角第二梯队,建设国际创新城市”的路上。
“1+6+N”描绘创新驱动发展路线图
创新目标
2015年8月,惠州出台了创新驱动发展“1+6+N”系列政策文件,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2017年建成广东省创新型城市、2020年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
为此,惠州提出两个阶段目标:到2018年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单位;到2020年,全面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自主创新水平进入全国前列,实现一个达标、三个翻一番、三个翻两番,即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地区GDP比重超过国家标准,与2015年相比,科技公共财政投入、高层次人才数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三个指标增长一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数量三个指标翻两番。同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十大工程”,并细化分解为36项具体任务。
“大创新大发展,小创新小发展,不创新难发展。”陈奕威这样形容创新的重要性。
构建创新驱动发展“三大圈层”
创新布局
在空间布局上,惠州的思路是把环大亚湾新区和仲恺高新区两大战略平台建设成为创新要素的集聚区,加快潼湖生态智慧区规划建设,使之成为引领全市创新的强大“内核”,构建结构优化、特色鲜明、活力强劲的创新驱动发展三大圈层。
作为“蓝色引擎”,环大亚湾新区被赋予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等五大战略定位。目前,正在筹建发展研究中心,争取引进高端专业人才形成内源型智力支持。潼湖生态智慧区是吸引创新要素聚集的内核,是未来创新发展的“绿色引擎”。去年底,科融新城、国际合作产业园两大起步区已全面启动,前者以美国硅谷为蓝本,建成惠州的智谷,后者则主要面向国内外,发展高端制造。
面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性机遇,惠州计划对标深圳“东进战略”,实施“海绵行动”,发挥“吸纳”“挤出”双重功能,优化配置资源、提升城市品质能级,承接共享深圳更多创新要素和高端产业、加快形成发展的新增长极,并由此辐射带动粤东西北加快发展。
在产业布局上,石化和电子信息曾是支撑惠州跨越发展的两大支柱。但惠州市市长麦教猛认为,当前惠州已进入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要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强劲引擎,增强发展新优势、新动能。
惠州正在努力“破局”。一方面,深入实施“产业培育计划”,除原有两大重点产业之外,汽车和新能源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成为新的重点培育产业集群,另外,依靠创新向产业链上游或下游延伸,获取价值链中高附加值的竞争优势。
实施“恺源行动”计划 仲恺全面对接深圳
创新阵地
紧靠广深科创走廊的惠州仲恺高新区,是惠州创新的重要阵地,目前已形成“恺源行动”计划,这是未来三年仲恺全面对接深圳的总纲。
恺源行动将在六个方面实现和深圳的无缝对接。一是打造对接深圳的新增长极——357创新产业带。二是谋划新“4+1”产业发展规划,以发展高端制造业为核心,以北斗、激光、半导体、人工智能及大数据与物联网的新“4+1”产业合作为方向,推进产业共建,努力形成“深圳研发—仲恺制造”、“仲恺智能制造—仲恺创造”的产业格局,探索推动恺深共建高新技术企业数据库及培育后备库、互认高企迁移资质,支持深圳大型科技企业设立研发基地或将研发机构搬迁到仲恺。三是加快加速器联盟建设,吸引深圳的优质配套项目落户加速器。四是加速恺深现代服务业融合。五是加大人才奖励力度,吸引高端深圳人才落户仲恺。六是形成“多方联动、百团大战”的择商选资引智新工作格局。
仲恺高新区委书记杨鹏飞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恺源”谐音“开源”,寓意仲恺高新区要以深圳为标杆,把深圳作为高新区引进高端产业及创新资源的主要活水源头,通过实施“五个对接、五个融合、一个立足点”(即5+5+1战略),全面对接与承接深圳高端产业及创新资源,实现“深圳研发、仲恺孵化”、“深圳孵化、仲恺产业化”。
创新样本
亿纬锂能: 以智能制造做 世界一流锂电池
今年1月,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连发两个公告,透露出在动力电池技术和业务领域的突破——68Ah和90Ah方形铝壳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通过官方检测认证,与南京金龙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获得10亿元电池供货意向。
亿纬锂能,从2001年时注册资本仅为50万元一家小企业,短短8年之后便已在创业板上市,并成为技术国际领先的高能锂电池全球主要制造和供应商。2009年上市之际,其锂/亚硫酰氯电池产销数量全球第一。
在公司董事长刘金成眼中,亿纬锂能所走的,正是一条坚持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的“原始创新”之路。
从2008年至今,亿纬锂能完成了从手工到自动化再到工业4.0的3次重大工业技改过程。如今,“无人工厂”里的诸多自动化设备甚至也出自亿纬锂能之手。2016年6月投产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全自动生产线,是国内自动化水平“高阶”水平的“无人工厂”,人均产值从过去的80万-90万元增长到了如今的1000万元,翻了十倍之多。
在获得一次广东科学技术一等奖和两次中国专利优秀奖之后,亿纬锂能的下一个目标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成为百亿级企业。
2016年,这家在技术上可以与法国SAFT等巨头相抗衡的企业立下“让国人用上世界一流的锂电池,争取在两年内实现”的目标。
除了动力电池,近两年来,亿纬锂能还开展了增程式公交车示范运营、电动车租赁、充电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工作。目前惠州仲恺高新区新33路公交线路,采用的就是亿纬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提供的十辆全新气电增程式电动客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