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去年梅州做了啥?今年梅州这样干_园区信息_广东省工业园区网
欢迎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重要提示: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去年梅州做了啥?今年梅州这样干

栏目:园区信息 点击量:3,221 发布时间:2018-01-19

17日上午,梅州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

    17日上午,梅州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会上,梅州市长方利旭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2017年梅州做了什么?今年,梅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将有哪些新信号、新动作?南方+带你读梅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梅州市委书记谭君铁。

会上,梅州市长方利旭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2017年梅州市政府做了这些事

    2017年,梅州市经济社会实现平稳发展。这一年,梅州市预计全市生产总值1135亿元,增长6.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8.55亿元,增长5.02%;固定资产投资806.8亿元,增长24.1%。

    打基础补短板有新进展

    过去一年,梅州抓住国家扩大有效投资窗口期,致力于交通、水利、城市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269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81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113%。民间投资活跃,预计完成投资501.34亿元,增长20%。

    在交通建设方面,兴华高速建成通车,梅平、大潮(含大漳支线)等5条高速顺利推进,全市在建高速公路总数和建设里程为历年之最;梅汕高铁全线无障碍施工,双龙高铁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300公里国省道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完成500公里县乡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

    全面实施河长制,完成322.5公里山区中小河流治理、8宗小流域综合治理。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超额完成投资计划,梅州抽水蓄能电站稳妥推进。此外,全面推进医疗卫生项目建设,加快市第三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医院升级改造,改扩建27家县级医院,完成全市所有村卫生站改造。

    实体经济发展有新成效

    2017年,梅州坚持创新驱动,认真落实省“实体经济十条”,切实加大产业培育扶持力度,产业结构渐趋优化。

    工业稳中向好,全市净增规上工业企业26家,预计规上工业增加值242.3亿元,增长4.5%。深化产业共建,预计新落地亿元以上项目26个,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项目52个;预计全市省级产业园区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96.1亿元,增长16%。

    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初见成效。25个旅游特色镇、67个旅游示范村和121个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加快建设,丰顺留隍潮客小镇入选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五华横陂足球小镇入选首批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预计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总收入分别增长17%、18%。

    深化运用“互联网+”模式,完成梅州市跨境电商分拣清关中心主体项目建设,搭建农村电商、农邮合作发展平台,拓宽便民利民、助农增收渠道。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9.27亿元,增长9.6%。

    金融服务经济发展力度加大,预计金融机构存贷比增长3.3个百分点。新增8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梅州客商银行挂牌开业。

    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认定25个省市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增长22.4%;新增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众创空间,新认定72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成功举办第五届世界客商大会,全年共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11个。

    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县域主导产业,预计县域经济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99.79亿元,增长6.9%。

    城乡人居环境有新面貌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逐步拉开城市架构,不断完善功能,城市更具魅力。《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获省批复,嘉应新区起步区地下综合管廊和市政路网工程加快推进,世界客商中心、马鞍山公园、芹洋湿地公园等项目建成使用。

    实现省卫生城市、卫生县城全覆盖。扎实推进34座污水处理厂、330公里污水管网和1580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达90%以上。

    中心镇“六个一”建设有序推进。加强森林资源管护,森林覆盖率达75.06%、居全省首位。综合防治大气、水、土壤污染,梅州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全省第一,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完成节能减排示范市节能减排任务。韩江入选全国2017年度“最美家乡河”。

    农业农村发展水平有新提高

    在“三农”方面,打响“世界客都•长寿之乡”品牌,推行集约化、产业化的生产与销售模式,带动农民增收。预计农业增加值215.55亿元,增长4.4%。新增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家、富硒基地72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个。梅县区获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称号。

    同时,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全市精准减贫52306人。349个省定贫困村基本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新农村“四类示范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完成266宗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和400公里新农村公路路面硬底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率达94.57%。

    社会各项事业有新进步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梅江区、蕉岭县创建成为粤东西北首批“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区)”,完成24个教育强镇(街)复评。

    值得一提的是,以全省最高分取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

    传承客家优秀文化,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获国家批准实施,新增省级非遗项目5项,第二批132处历史建筑颁证挂牌,加大江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

    深入推进平安梅州、法治梅州建设,群众安全感和政法工作群众满意度再获全省第一。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大力推进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建设,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民生福祉有新改善

    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十件民生实事基本完成,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八成。

    预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14元,增长9 %。

    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社保待遇水平全面提升。

    全市社会保险综合参保人数851.15万人次,增长5.41%。

    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07万人、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5.79万人次,促进创业2742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2.45%;

    如期完成7809户农村危房改造,3791套(户)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开工建设;

    加强食品安全源头监管,全市117家农贸市场实现快检全覆盖;

    政府自身建设有新提升

    软环境是一个地区政务管理水平和社会文明的综合反映。梅州市优化发展软环境,提升政务效能和水平,建成全市首个24小时网上办事自助服务区,梅州市政府公共服务总体满意度居粤东西北首位。

2018年工作安排

    报告指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贯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发展生态产业,壮大实体经济,推进改革开放,致力改善民生,推动生态富民强市,加快构建“一区两带六组团”科学发展格局。

    今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进出口总额增长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以内,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完成省下达年度计划。

    实现今年的目标任务,重点是抓好以下工作: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

    今年将全力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和民生工程等省市重点项目建设,争取完成有效投资1000亿元以上。

    梅州市将再掀交通建设热潮。推进“两高一场”与国省道互联互通,确保大潮、梅平、东环、华陆、丰华高速无障碍施工;大力推进梅汕高铁建设,争取双龙高铁年内动工;着力推进环城路等39个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未通客车行政村窄路拓宽和完成1400公里普通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确保梅畲快线十月底前建成通车。

    在水利能源等项目建设方面,加快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进度;推进山区中小河流治理,完成111.6公里年度治理目标。加快推进500千伏变电站及配套输变电工程和产业集聚带配套电网建设。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年底前完成省定贫困村电网改造任务。同时,抓好726个行政村电信普通服务试点建设,提升城乡信息化水平。

    梅州市将精心谋划和高效推进项目建设,汇聚政策、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项目顺利实施,超前谋划交通等重大项目,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的发展规划,获得中央、省预算内投资和省四大政策性基金支持。

    积极防范化解金融债务风险。全面清查地方政府债务、农信社等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充分预估预判房地产信贷、涉众金融等风险,切实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把风险点逐一化解掉。规范PPP模式,清查变相举债等情况。探索创新省属国企与地方共赢发展模式。

    注重新旧动能协同发力,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重实体、兴实业。梅州市将从供给端发力,实施创新驱动,加大科技、人才、品牌等要素投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努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方面,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坚持把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建设作为新型工业的主战场,争取国家级高新区、综合保税区申报有突破性进展,力争梅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高质量推进穗梅产业共建,以广梅园为核心、各县(市、区)产业园为支撑,力争引进20个亿元以上项目落户园区。

    另一方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推动烟草、建材、机电、陶瓷等传统产业向中高端发展。促进制造业提质升级,巩固高端电路板优势产业,做精做优电声产业,做大做强自行车产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实施重点企业规模与效益倍增计划,切实做好“育上规”、“保规上”、“个转企”。力推2家企业申报国内主板上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文旅、农旅深度融合,加快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争取成立旅游投资基金,完善旅游基础配套建设,力争年内创建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加大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历史内涵,融合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会展经济等功能;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推动养老养生、健康休闲、体育健身等新业态加速发展。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立足县域实际,做好各县(市、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加速培育1—2个特色鲜明、辐射带动力强的主导产业。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报告指出,顺应新的发展要求,重塑新型城乡关系,既要推进城市发展,又要探索建设特色小镇等新型发展平台。

    加快中心城区建设。统筹推进嘉应新区起步区建设,全面完成江南新城、芹洋半岛5个安置区建设任务。

    大力发展特色小镇。坚持高起点规划,抓好《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统筹城镇空间和基础设施布局,增强公共服务供给。突出产业建镇,结合电声、陶瓷、文化旅游等专业镇和中心镇“六个一”发展,建设一批绿色工业、生态文化旅游、精致农业和足球等特色小镇。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方面,深化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市与区、县的管理职能,促进城市管理向治理转变。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完善市县两级数字化城管平台,实现精细化、网格化管理。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确保年底完成90%的自然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激活农村发展力量

    梅州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发挥农业比较优势,推动乡村振兴,广大农村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后劲。

    一方面,梅州市将大力引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借助先进理念和技术,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打造从“田间到舌尖”的产业链条,今年新增10家以上省级农业龙头企业。

    另一方面,培育农村新业态,重点发展农业+旅游、农业+体验、农业+文化、农业+康养等;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休闲旅游项目,带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同时,用好金融惠农支农政策,推动农业企业登陆新三板、挂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引导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农产品贸易能手回乡创业,带动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深化农村改革上,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定土地承包经营延续30年不变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全面完成土地确权颁证任务。推行农村“三变”改革,确保农民从土地流转中获取收益。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梅州市将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属地责任,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保证脱贫质量,努力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厚植绿色优势,保障生态产业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是梅州人民的幸福靠山。保护好环境,是推进生态富民强市的重要前提。

    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持续开展“绿满梅州”大行动,抓好高速公路沿线、旅游干线第一重山的造林绿化,完成20.247万亩林相改造和省级乡村绿化美化任务。同时,加快国家森林城市、广东省森林小镇创建工作。强化防控,确保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6%以上。

    同时,全面推行河长制,加大力度整治黄塘河、周溪河黑臭水体,推动江河湖库治理长效化常态化;强化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和考核,确保达标率100%。

    报告提出,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严格执行省主体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监管制度。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全面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任务。

    深化改革创新,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

    报告提出,严格按照顶层设计,紧紧抓住事关全局的重大改革,充分释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加大力度推进“去降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着力推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系列改革,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今年梅州将有不少改革举措。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模式改革,全链条、全流程优化办事环节;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多证合一”改革,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快简政放权,提高行政效率。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年内完成农信社改制工作。

    同时,梅州将扩大对外交流合作,争取在欧洲、非洲增设1—2个海外经贸文化联络处。积极创建国家级一类航空口岸,扩大对外开放。推进大埔陶瓷、丰顺电声申报国家级外贸转型基地,新备案60家以上对外贸易经营者登记企业。

    在创新创业方面,认真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计划,争取新认定20家高新技术企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增加R&D经费投入,引导规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组建1家以上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争取年内分别建成1—2家新型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改善社会民生

    办好十件民生实事。

    报告指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力争到年底实现县(市、区)全覆盖。走质量强校之路,以10所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建设为重点,推动普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广梅共建职业教育,设立“现代学徒制”大专班,加快梅州南方紫琳职业学院筹建工作。

    报告提到,协调发展文化等各项事业。扎实创建国家文明城市,深化城乡“四级联创”。大力弘扬优秀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打造广东文化名城。筹建中央苏区(广东)历史纪念馆和广东汉剧博物馆。建成2129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推进《振兴足球三年行动计划》,打造足球城市品牌。

    在社会保障方面,推进“三医联动”,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加快推进医联体建设。市人民医院加快创建省粤东西北区域医疗中心,完成粤东医院创三甲工作。大力推进国家卫生县城创建;落实党政同责,强化食品药品源头治理;加大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就业创业扶持力度。

    在社会治理创新方面,加快民主法治创建,完善“七五”普法考评指导标准和指标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健全信息化、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升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梅州、法治梅州。

    【来源】南方网

    【记者】马发洲 黄韬炜 何森垚

相关信息

关闭

在线客服

入会咨询服务

020-83579820

招商咨询电话

13660872304
020-83590403
联系人:黎小姐

合作咨询

13602754269
020-83501327
联系人:唐先生
邮箱:yuanquxiehui@163.com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