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公布取消11项行政许可等事项,其中包括取消“台港澳人员在内地就业许可”。而早在今年3月,深圳前海就率先宣布,在前海工作的港澳居民可免办《台港澳人员就业证》。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8周年,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特区发展的法宝。
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面对中国的开放宣言,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上率先突破、做得更好。
如今,昔日的“世界工厂”正成长为“硬件硅谷”“创新之城”“开放之都”,深圳正对标香港、新加坡、纽约、东京等先进城市和全球各领域最高水平,打造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全球城市。
从“世界工厂”到“硬件硅谷”:全球创客有了深圳速度
“日本的政治家、大型企业的社长现在兴起一股‘深圳考察热’。”今年2月,日本《现代周刊》副主编近藤大介撰文介绍了他随团考察深圳的印象:很多东京人认为东京的秋叶原是世界第一电器街,但华强北的规模是秋叶原的30倍;秋叶原主推的是“20世纪的产品”,华强北则转售“21世纪的产品”;秋叶原的顾客主要是普通游客,华强北的则是来自中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的采购商。
事实上,华强北正是借鉴了秋叶原。深圳特区成立后,华强北建立起包括赛格、华强等在内的多个专业电子市场,并逐步发展成为国内数量最多、种类最齐全的中国电子信息产品集散地,将来自全世界的电子元器件销往全国各地。
上世纪90年代就来到华强北的“柜台小哥”陈海升正是华强北开放大潮中的“弄潮儿”。“刚来时,只要海外有货源就不愁没销路”,但后来,从进口到外销,随着华强北的发展,“陈海升们”意识到,必须要有具备自主创新的元器件生产制造能力,企业才能长久生存。如今,他创办的美隆电子已将产品销售至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并汇聚上下游120多家企业,聚焦智能机器。
去年在“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国际赛日本分站赛”上获奖的日本团队今年就落户深圳,并建成了厂房与生产线开始生产。而被称为“日本自动售货机创新之父”的株式会社V-Sync社长井部孝和几家日本企业甚至在深圳实现融资上市。以前对外招商引资的深圳,如今则支持扶助全球创新企业融资上市。
从进口海外电子元器件,到引进“廉价的生产要素”,成为“世界工厂”,再到如今发力自主创新成为“硬件硅谷”,深圳华强北30余年来的变化,正是改革开放前沿深圳发展的生动写照。
开放的深圳正成为全球硬件创客的“创业圣地”。来自新加坡的硬件分析师Andrew说:“在100英里半径内,数千家工厂一起生产产品,这让打造新型硬件变得非常容易。有人提出某个点子,两周之后,产品就能进入市场。这就是硬件制造领域的深圳速度。”
从走出去到引进来:国际巨头来深圳设研发中心
8月23日,全球消费级无人机领军企业——大疆创新发布“御”Mavic 2无人机,其中专业版搭载大疆与哈苏共同研发的航拍相机。作为拥有77年相机制造历史、记载了人类发展史上众多永恒瞬间的瑞典哈苏相机以这样的方式实现了欧洲工匠技艺与全球时尚创新产品的结合,这让人想起2016年,也是深圳企业华为首次让世界顶级相机品牌徕卡的镜头出现在手机上。
38岁的深圳经济特区早已不仅是“世界工厂”,还正以不同的形式为全球技术和产业创新提供全方位支持。
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深圳企业比亚迪刚刚拿到了泰国市场1000辆电动出租车的订单。“比亚迪为全球提供绿色低碳出行方案,其电动大巴已占据美国市场的80%。”比亚迪品牌传播总监魏星告诉记者,比亚迪在美国本土建立了电动大巴工厂,大部分原材料从当地采购,同时为当地提供了近1000个就业岗位。
在英国,总部位于深圳的中国核电企业中广核正在推进中国自主先进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在布拉德韦尔B核电项目的落地。中广核新闻宣传处处长黄超告诉记者,这将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的窗口,从“借船”和“拼船”,到真正实现自主核电技术“造船出海”。
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正在成为深圳的开放举措。
作为全球第二大航空航天技术公司,总部在法国的空中客车在硅谷之外,把全球第二家创新中心设在了深圳。“深圳在硬件制造、电子工业、航空航天及其他领域独具活力。”空中客车公司首席技术官保罗·艾瑞蒙科说,空客在深圳设立创新中心,最希望能吸引深圳高端人才,同时利用深圳具有活力的创业精神和创新生态系统,帮助企业发展。
连美国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都慨叹:“深圳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苹果已有制造基地在深圳,而我们的研发中心也已落户这里。”
集聚的高端人才、发达的产业链、国际化的环境,深圳正在迎来越来越多的国际巨头到来。从“开店设厂”到“开设创新研发中心”,以前他们更多寻求的是全球加工制造的产业分工,而现在则是创新能力的开放互补。数据显示,仅2017年,就有空客中国创新中心、ARM中国总部等80个优质项目落地深圳,世界500强企业来深投资达275家。
“深圳的发明发现正在影响中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评价说。
从一线城市到全球城市:打造大湾区核心引擎
作为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部署,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正作为“特区中的特区”,以“制度创新”为全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
港籍工程师李志健在前海已工作三年,除了近期享受的免办就业证和缴提公积金市民待遇外,他亲眼目睹了这片“开放热土”上发生的惊人变化:
打造外商投资“一口受理”升级版,企业办理营业执照和外商投资备案回执时限从20个工作日减少到2个工作日。
单一窗口上线运行,企业货物申报数据项减少1/3,船舶申报数据项减少80%、放行时间由1天缩短到1小时。
推行国际航行船舶进出口岸“网上查验”,每年为船舶代理企业节约工作时间9000余小时……
“截至目前,片区累计推出364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全国、广东省和深圳市分别复制推广25项、62项和79项。”深圳市委常委、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主任田夫说,前海以大格局谋划区域开发开放,对标国际形成一批深具前海特色的制度创新成果,进而驱动片区爆发式、跨越式发展。
数据显示,前海从滩涂起步,短短几年即成长为重要经济增长极。目前,每平方公里产出超百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占深圳的60%。以港企为代表的外商纷至沓来,平均每天有7家港企落户,包括汇丰、东亚、周大福等,累计注册资本近万亿元。
以前海为代表的深圳还在探索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知识产权保护运用高地。去年底,深圳知识产权法庭在前海揭牌成立,办理由深圳中院管辖的知识产权案件。而设立于前海的深圳国际仲裁院,则是全国唯一的以国际化理事会为核心的法人治理机构。这里的11名理事中,超过1/3来自香港和海外,有境外仲裁员353名,来自50个国家和地区。在前海极高的法治化国际化程度,成为深圳打造国际资本可信赖法治环境的一个缩影。
距离前海东边20多公里,落马洲河套地区则是另一个即将享誉全球的“开放高地”。去年深港两地政府决定共同在此地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这将成为香港史上最大的科创平台,也将为深圳向全球创新链上游攀升赢得先机。
“深圳要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应举全市之力建设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等重点平台,在促进双向投资、推动贸易便利化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深圳市委六届十次全会报告强调,深圳要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上率先突破、做得更好,携手港澳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建设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全球城市。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张玮 苏梓威 杜艳 曲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