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共韶关市委书记 王瑞军
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国家高新区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的重要作用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也是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全力创建国家高新区,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新兴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对于韶关加快高质量发展,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走出一条绿色低碳、集约高效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重大意义。
(一)创建国家高新区有利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内在要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科学理念。国家高新区建设30多年来,通过完善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创新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政策,积极推动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入,绿色发展成效日益突出,一批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已经成为所在城市能耗最低、生态最优、环境最美的区域。特别是在国家作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情况下,创建国家高新区、发展高技术产业必将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一面旗帜,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创建国家高新区有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加强调自主创新,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国家高新区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具有强化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职责使命。目前,广东的国家级高新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设立国家高新区,有利于优化国家高新区在广东省的区域布局,带动后发地区加快创新发展步伐,有效吸引高端产业及创新资源在粤东粤西粤北落户和集聚,缩小与珠三角的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韶关要主动适应新经济领域新产业模式及其对发展机制的新要求,把高新区作为链接人才、资金、产业、技术的主战场,对接引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端资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带动全市产业园区创新发展,推动韶关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三)创建国家高新区有利于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是欠发达地区换道超车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面对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新一轮科技革命突飞猛进、新一场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家高新区的创建有利于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加快集聚创新资源要素,培育创新创业生态,助力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为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韶关要跳出传统产业发展思维定势,打破只在产业某个低增值环节下功夫挖潜的简单做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新经济新赛道,推动产业招商向研发等产业高增值环节前移和聚焦,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让以高新区为引领的产业园区成为产业集聚发展的“先决”、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深化市场化改革的“先驱”,为全市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探索有益经验、提供良好示范,努力实现另辟赛道、换道超车的目标。
二、聚焦重点增强经济发展动能,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牢牢把握高新区“高”和“新”发展定位,深化韶关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市场引投资、以资源引产业,加大产业招商和科技招商力度,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努力为韶关高质量发展打开新空间、积蓄新动能、拓展新优势。
(一)聚焦“三去两化”推进体制机制改革。韶关把2021年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年”,把深化韶关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作为重点任务。要坚持去机关化、去行政化、去社会化和实现专业化、专职化的改革方向,建立精简高效的高新区管理运行机制,理顺高新区与属地政府权责关系,全面剥离非经济管理职能,实行“法定机构+市场主体”“管委会+公司”等管理运营新模式,加强业务职能部门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市场化差异化的薪酬制度,强化企业需求导向、评价结果导向和正向激励导向,推动高新区把主要精力聚焦到招商引资、项目落地、产业发展等上来,从注重行政管理向注重服务管理转变,从服务提供者向“产业服务的组织者、创新环境的营造者”转变,示范带动全市产业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高经济管理服务效能。
(二)聚焦“产学研用”打造创新平台。科技创新平台是新经济新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欠发达地区最缺的就是平台。要以需求为导向,结合产业优势,突出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围绕科技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打造最好的应用场景,主动对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推动大院大所、知名高校、科学家团队、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等高端创新资源来韶设立新型研发机构或分中心,强化与东莞松山湖高新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战略合作关系,推进韶关先进材料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韶关研究院、广东韶关创新生物医药研究院等建设。积极打造产学研用合作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实验室、中试基地等创新载体,深化协同创新,打造一批“产学研用”创新创业平台。利用韶关在大湾区城市的资源资产设立离岸孵化器,积极融入“双区”创新创业网络,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完整孵化链条,推动形成“双区”研发、韶关转化的新格局。
(三)聚焦“专精特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确定产业主攻方向,采取更加精准的策略,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是实现发展专业化、技术特色化和持久创新的最有效途径。要重视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企业、高价值企业培育,加强“哪吒—瞪羚—独角兽”企业成长全链条衔接,对不同阶段的企业提供不同的扶持措施,打造完整的企业生态圈。全面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推动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力争“十四五”末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或规模效益倍增。积极开展“单项冠军”“小巨人”培育计划,向产业的细分领域聚焦,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注重高成长性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建立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后备企业库,分类筛选拟挂牌、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动态监测,培育资本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发展,培育一批引领区域、行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四)聚焦“绿色低碳”发展新兴产业集群。立足生态发展区功能定位,抢抓科技革命催生新产业、创造新业态、促进新经济的机遇,集中最优质的资源、最主要的精力、最精干的力量,在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新经济领域勇于开辟赛道,吸引新科技成果首发首试和应用转化,推动新兴产业爆发和新的业务模式诞生,大力打造低碳新能源、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电子信息和大数据等3个产值超1000亿元,现代钢铁、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绿色矿业、现代物流等5个产值超500亿元,文化旅游、现代食品、林业经济、防灾减灾、内河航运和船舶制造等5个产值超300亿元以及一批产值超百亿元的细分行业领域产业,着力打造“355N”产业发展格局,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产业由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