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建国家高新区为牵引 推动韶关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_区域经济_广东省工业园区网
欢迎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重要提示:

以创建国家高新区为牵引 推动韶关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栏目:区域经济 点击量:16,755 发布时间:2021-07-14

作者:中共韶关市委书记 王瑞军


建设国家高新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2020年7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提升产业发展现代化水平,将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韶关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入选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契机,以创建国家高新区为牵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推动韶关高质量发展。


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国家高新区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的重要作用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也是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全力创建国家高新区,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新兴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对于韶关加快高质量发展,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走出一条绿色低碳、集约高效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重大意义。

(一)创建国家高新区有利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内在要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科学理念。国家高新区建设30多年来,通过完善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创新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政策,积极推动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入,绿色发展成效日益突出,一批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已经成为所在城市能耗最低、生态最优、环境最美的区域。特别是在国家作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情况下,创建国家高新区、发展高技术产业必将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一面旗帜,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创建国家高新区有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加强调自主创新,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国家高新区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具有强化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职责使命。目前,广东的国家级高新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设立国家高新区,有利于优化国家高新区在广东省的区域布局,带动后发地区加快创新发展步伐,有效吸引高端产业及创新资源在粤东粤西粤北落户和集聚,缩小与珠三角的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韶关要主动适应新经济领域新产业模式及其对发展机制的新要求,把高新区作为链接人才、资金、产业、技术的主战场,对接引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端资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带动全市产业园区创新发展,推动韶关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三)创建国家高新区有利于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是欠发达地区换道超车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面对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新一轮科技革命突飞猛进、新一场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家高新区的创建有利于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加快集聚创新资源要素,培育创新创业生态,助力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为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韶关要跳出传统产业发展思维定势,打破只在产业某个低增值环节下功夫挖潜的简单做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新经济新赛道,推动产业招商向研发等产业高增值环节前移和聚焦,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让以高新区为引领的产业园区成为产业集聚发展的“先决”、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深化市场化改革的“先驱”,为全市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探索有益经验、提供良好示范,努力实现另辟赛道、换道超车的目标。 


二、聚焦重点增强经济发展动能,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牢牢把握高新区“高”和“新”发展定位,深化韶关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市场引投资、以资源引产业,加大产业招商和科技招商力度,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努力为韶关高质量发展打开新空间、积蓄新动能、拓展新优势。

(一)聚焦“三去两化”推进体制机制改革。韶关把2021年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年”,把深化韶关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作为重点任务。要坚持去机关化、去行政化、去社会化和实现专业化、专职化的改革方向,建立精简高效的高新区管理运行机制,理顺高新区与属地政府权责关系,全面剥离非经济管理职能,实行“法定机构+市场主体”“管委会+公司”等管理运营新模式,加强业务职能部门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市场化差异化的薪酬制度,强化企业需求导向、评价结果导向和正向激励导向,推动高新区把主要精力聚焦到招商引资、项目落地、产业发展等上来,从注重行政管理向注重服务管理转变,从服务提供者向“产业服务的组织者、创新环境的营造者”转变,示范带动全市产业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高经济管理服务效能。

(二)聚焦“产学研用”打造创新平台。科技创新平台是新经济新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欠发达地区最缺的就是平台。要以需求为导向,结合产业优势,突出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围绕科技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打造最好的应用场景,主动对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推动大院大所、知名高校、科学家团队、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等高端创新资源来韶设立新型研发机构或分中心,强化与东莞松山湖高新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战略合作关系,推进韶关先进材料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韶关研究院、广东韶关创新生物医药研究院等建设。积极打造产学研用合作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实验室、中试基地等创新载体,深化协同创新,打造一批“产学研用”创新创业平台。利用韶关在大湾区城市的资源资产设立离岸孵化器,积极融入“双区”创新创业网络,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完整孵化链条,推动形成“双区”研发、韶关转化的新格局。

(三)聚焦“专精特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确定产业主攻方向,采取更加精准的策略,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是实现发展专业化、技术特色化和持久创新的最有效途径。要重视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企业、高价值企业培育,加强“哪吒—瞪羚—独角兽”企业成长全链条衔接,对不同阶段的企业提供不同的扶持措施,打造完整的企业生态圈。全面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推动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力争“十四五”末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或规模效益倍增。积极开展“单项冠军”“小巨人”培育计划,向产业的细分领域聚焦,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注重高成长性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建立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后备企业库,分类筛选拟挂牌、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动态监测,培育资本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发展,培育一批引领区域、行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四)聚焦“绿色低碳”发展新兴产业集群。立足生态发展区功能定位,抢抓科技革命催生新产业、创造新业态、促进新经济的机遇,集中最优质的资源、最主要的精力、最精干的力量,在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新经济领域勇于开辟赛道,吸引新科技成果首发首试和应用转化,推动新兴产业爆发和新的业务模式诞生,大力打造低碳新能源、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电子信息和大数据等3个产值超1000亿元,现代钢铁、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绿色矿业、现代物流等5个产值超500亿元,文化旅游、现代食品、林业经济、防灾减灾、内河航运和船舶制造等5个产值超300亿元以及一批产值超百亿元的细分行业领域产业,着力打造“355N”产业发展格局,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产业由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三、构筑创新发展良好环境,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园区是现代产业集聚发展的通行模式,是生态发展区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要按照“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的原则,坚持以韶关高新区为引领,想方设法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千方百计盘活园区经济,让有限的土地产出最大的效益,实现提质增效、发展跃升。
(一)坚持园区化发展方向。在如今各地园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未来园区发展不是比铺摊子、面面俱到,而是比产业特色、集群优势,比内涵发展、集约水平。要高水平推进“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试点,扎实做好韶钢、韶冶首批试点和凡口、丹冶及东阳光第二批试点工作,促进“厂区—园区—城区”服务功能互动发展,示范带动老厂老矿进行园区化改造,引导工业企业入园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推动传统产业从粗放、低技术水平、高消耗转向集约、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实现“二次创业”。要高水平建设县域现代园区,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统一推进道路通、给水通、排水通、电力通、网络通、燃气通、公共交通通和场地平整等标准化建设“七通一平”。加快标准厂房、仓储设施、配送中心、物流中心、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完善并用好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推广工业节能技术和清洁生产,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升级,提升园区承载能力。要把握专业化园区发展定位,在细分领域和优势行业高起点前瞻性地谋划布局专业园、园中园、创新创业孵化园,推行“一区多园”发展模式,由韶关高新区分阶段分类别将各县(市、区)产业园区以“直营店”“加盟店”的形式纳入管理,由各县(市、区)产业园因地制宜加强对专业园、园中园的管理,健全利益共享、协同发展机制,更好发挥高新区辐射效应和创新扩散作用,形成“明月引领、众星拱月”“百花齐放、亮点纷呈”的园区发展局面。
(二)坚持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产业发展的生命线、作为园区经济的第一抓手,坚持以市场引投资、以资源引产业,科学制定产业地图,按图索骥实施精准招商,大力开展领导招商、活动招商、以商招商、园区招商,充分发挥产业链招商队、驻外招商队和市世广会招商队作用,积极与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开展跨区域产业对接,千方百计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示范带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招有所不招,认真研究和熟悉国家相关政策文件,掌握产业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决不能承接落后产能和淘汰产业,切实守好绿色发展底线。
(三)坚持提高服务能力。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提高园区管理服务水平,构建一流发展环境,由拼资源拼优惠政策向比环境比服务转变,打造成为产业发展的成本洼地和价值高地。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牢固树立“用户思维”,深度聚焦“用户体验”,探索实行“企业承诺+先建后验直接落地”改革,实行容缺受理,实施项目承接地全程代办制,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到“随叫随到、说到做到、服务周到”。完善生产服务体系,建立园区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及时发布产业有关行业动态、产业政策、融资需求、环保及安全生产指引、技术标准信息,鼓励园区协同发展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技术交易、知识产权等生产性服务业,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促进生产与服务融合。
(四)坚持强化要素保障。按照要素向园区集聚、资源向园区倾斜的原则,统筹土地、人才、资金等各类资源,为园区发展和项目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加强用地保障,优先保障投资数额较高、产出效益好、带动效应强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需求,加大闲置低效用地处置盘活力度,推动存量土地的二次利用和低效土地“腾笼换鸟”。加强人才保障,加快出台“南岭优才计划”,给予人才更好服务、更大扶持,吸引集聚创新能力强的顶尖人才及其团队,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育本土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智力和人才支撑。加强金融保障,以推进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强化政银企协调联动,整合优化政府产业、创业投资基金,用好用活市属国有企业融资平台,健全民营企业融资增信支持体系,引导带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韶关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要产业、重大项目,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能力。
(五)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坚持与新型城镇化结合,按照“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理念,推进海绵城市、低碳城市建设,引进优质资源,优化公共服务配套,鼓励支持在产业园区或周边区域建设“七个一”工程,即一所中小学、一所职业院校、一家医疗卫生机构、一个生活区、一个商业区、一片公共绿地以及开通一条到中心城区的公共交通线路,推进城市大数据应用,构建园区“15分钟产城融合生活圈”,打造智慧产业与智慧城市高度融合的宜居宜业新型城区,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发展。
相关信息

关闭

在线客服

入会咨询服务

020-83579820

招商咨询电话

13660872304
020-83590403
联系人:黎小姐

合作咨询

13602754269
020-83501327
联系人:唐先生
邮箱:yuanquxiehui@163.com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