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资源环境要素制约难题,扭转“能耗高、投入大、层次低”的粗放发展模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探索开展“亩产效益”评价改革,走出一条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路径。
坚持探索前进
树立先试先行的山东改革品牌
我省自2018年实施“亩产效益”评价工作,是较早开展这一改革的省份,经历“学习探索、开展试点、全面推开”三个阶段,仅历时3年,实现了所有县(市、区)、开发区规上、规下(占地3亩以上)工业企业广覆盖。2021年8月底,全省16市136个县(市、区)和46个开发区全部完成2020年度评价工作,参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947家,规下企业4.8万家,较上一年度分别增加2326家和1.3万家,启动早、推进快、力度大。经过持续探索,现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三个一”工作体系,即:一套方案,省政府印发《关于开展“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鲁政字〔2019〕235号),将指标设置、评价机制、差别化政策、改革进度及责任分工等以制度化和规范化形式固定下来;一套机制,构建省直部门横向配合、省市县三级纵向协同的工作机制,形成多方联动的工作网络。省工信厅联合9部门印发工作方案,从省级层面细化明确各项数据来源、采集标准和计算方法,多部门配合、省市县协同开展数据采集、核实相关工作,评价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不断提升。同时,积极应用“亩产效益”改革“反哺”其他改革和创新工作,为相关部门城镇低效用地改造、差别化城镇土地使用税试点、“标准地”改革等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一套系统,开发“亩产效益”评价系统,向市、县免费开放使用,搭建起集数据采集、分类评价和信息展示三方功能于一体的服务平台。“亩产效益”改革开展以来,多次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肯定,2020年,被省委组织部列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革攻坚教学案例”。
坚持双向发力
打造地方认同企业认可的改革品牌
创新政策引导机制,会同发改、自然资源、人民银行等部门制定了多项政策措施,在价格、用地、用能、信贷等方面与评价结果挂钩,实施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政策。鼓励引导市县结合实际探索实施更具针对性和区分度的办法,如,济南市出台针对A类企业的奖励政策;面对电力供应紧张形势,10余市在制定有序用电方案时对A类企业实行重点保供等。正反双向差别化政策的实施,促使低质低效企业主动转换发展思路,上一年度1123家D类企业中,有460家通过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等方式实现升档,484家企业淘汰关停或出库。“亩产论英雄”的理念得到市县政府认同和企业的广泛认可。
坚持效果说话
培育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改革品牌
通过一年试点评价和两年全面改革,构建起“规上企业全面监测、规下企业重点覆盖”的数据信息体系,采集企业数据70余万条,系统摸清全省工业发展底数,清晰展现了工业企业资源要素占用及单位投入产出情况,将以往难以测算的发展质量进行了量化。评价完成后,省市县三级分别编制“亩产效益”评价分析报告,从十多个维度全面剖析工业情况,准确找到发展症结,针对性提出整改提升建议,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近两年,全省工业能耗、污染物排放等指标持续下降,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亩均销售收入分别较上一年度增长了1.6%、12.6%,全员劳动生产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分别提高1.7和0.2个百分点,工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