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并明确了能耗强度的下降目标。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无论是“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能源革命”,还是早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的实行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均是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抓手,能够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能源结构持续优化,为“双碳”目标的实现奠定产业基础。
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正式提出,能耗“双控”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要求进一步突出强度优先,总量弹性管理,各地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倒逼调结构、转方式、定标准。这一方面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传统行业“去产能”和改造升级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能够极大地推进能源变革,加强能源生产清洁化和能源消费电气化。
然而我国能源消费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地方产业发展也面临极大的挑战,各地区节能形势严峻,其背后折射出的是有关地区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能效利用偏低、转型升级慢等深层次的问题,亟待破解。
高能耗产业分布与减排压力聚集现象明显
我国高能耗地区呈现地域分布集中,且与当地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水平关联较强。
从能源消费总量来看,能源消费总量大省集中在华北、东南沿海地区。其中,东南沿海地区山东、广东等省份能源消费总量位居前列,山东占据全国第一;华北地区河北、内蒙古等省份能源消费总量相对较高,北京、天津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这些能源消费大省中,钢铁、建材、石化、化工等高耗能的重化工业占比较高。而一些经济总量排名相对不太靠前的地区,上马甲醇、合成氨、烧碱、电石等“两高”项目的现象更为普遍。
从能耗强度来看,能耗强度大省在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其中,西北地区宁夏、青海、新疆三个省份能耗远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宁夏占据全国第一,东北地区各地能耗强度均较大,华北地区除北京外,能耗均相对较高。
高能耗省份能源消费主要依赖煤炭等化石能源,能源消费结构单一,并且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过高,产业效率低且能源浪费严重。能耗强度普遍较低的省份主要集中于华东、华中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这些地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高耗能产业逐渐减少乃至退出,存量高能耗行业工艺技术较为先进,企业信息化程度和生产效率较高。
与此同时,由于部分地区减排难度大,工业生产受到了冲击。2021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在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方面,8个地区为一级预警;在能耗强度降低方面,仅有不到40%的地区完成了能耗降低进度,9个省(区)能耗强度不降反升,上半年能耗强度不达标的省份,其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70%左右。为了完成年度目标,不少出现预警的地区采取了限电限产措施,短期内对工业生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全国钢铁周产量、全国PVC开工率、华东地区焦炉开工率、江苏等省水泥开工率均显著回落。
“双碳”目标下地方产业发展新思路
一是要把握“双碳”目标下的新产业机遇。“双碳”目标下绿色转型加速产业结构实质变迁,产业结构也将重置。站在能源转型的机遇期,传统产业和新能源产业都将迎来新机遇。具体来看,一是传统产业正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与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轻量化、低功耗等技术工艺,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二是风光发电未来空间非常广阔,可成为可再生电力增长主力,该产业在原材料、设备制造、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已跻身于世界前列。三是储能产业发展加速,成为新风口,发展储能与风光进行互补,可使电力输送更加稳定,解决风光发电存在容易受天气变化影响的问题。四是提高电能替代度,推进汽车电动化,燃油车是交通领域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电动化是大势所趋。
二是要形成新形势下产业工作范式创新。各地政府需要全面评估各地产能,制定技术改造措施,定标准、调存量、优增量。无论招商引资还是产业布局,需要参考行业基准,树立能源利用标准,做到清晰准确、心中有数。依据标准,有效盘活存量,为低碳高效产业腾出空间;对比标准,核算明确地区新建项目的增量空间。各地需要根据市场变化做好能源预算管理,既要保障能源需求的合理增长,又要遏制不合理能源需求。项目的保留或退出,不同项目节能改造或压减压缩的空间有多大,这些问题均需要对症下药。在这种情况下,要利用智慧化工具做好市场发展规律及趋势研究,从市场与能耗角度进行系统规划,有效厘清过剩产能,科学引导产业精准选择与布局。
三是要统筹规划,积极参与全国的碳交易市场。积极推进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扩大碳交易市场规模。各地需在碳市场的核心制度、运行规则、分配方法上全面对接全国碳市场总体思路,构建当地系统完善的制度体系。并结合实际积极创新,不断拓展覆盖面、创新交易品种,实现配额总量、交易规模的“双增长”。同时要完善优化碳交易机制设计,利用市场激励机制实现优化配置。通过排放主体之间的交易,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优化配置,减少排放总量;通过市场机制设计,增加排放成本,激励企业改进生产技术,多研发使用低碳零碳技术;通过碳交易市场激活产业间的碳经济,使得需要较高碳配额的传统产业(如电力、石化、化工等重点排放行业)、零排放及负碳产业(如光伏、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行业)、电气化变革产业(如汽车电气化)、碳检测产业都能够受益而稳步发展。
四是要用实用活利好政策,构建金融发展体系。一方面要推进重点用能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分别印发了《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提出鼓励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切实避免“一刀切”管理和“运动式”减碳。地方政府要根据当地需求,切实细化落实国家政策。对标国际国内能效先进水平,对重点用能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鼓励国有企业、骨干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开展节能降碳示范性项目,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实现低碳转型。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绿色金融是助力绿色发展的有力推手,各界亟需大量的投资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新兴行业。因此需要构建和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引导和激励金融体系以市场化的方式支持绿色投融资活动,增强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多样性。同时,加快金融机构绿色化转型,调整信贷政策、优化投资结构,助力“双碳”目标的达成及中国经济的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