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强调“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提高产业链创新链协同水平”“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聚焦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关系及互动规律,加快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是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也是把握新技术和产业变革机遇、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的重要举措,将有力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地位作用,助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目前,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科技经济结合不紧密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
原始创新能力仍有不足,在关键领域的“卡脖子”核心技术方面仍有待突破。在关键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核心环节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产业链供应链的能级提升。在操作系统、工业软件、高端芯片、基础材料等领域,技术研发和工艺制造水平仍旧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仍旧存在困难和障碍。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仍然较低。虽然科技成果和专利数量众多,但科研成果与现实需求脱节、技术成熟度较低。
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和技术成果转化机制仍有待完善,产学研合作的前沿性、互动性和二次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的支持政策和综合服务能力还存在不足。
产业是发展的重要载体,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就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技任务,集聚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围绕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以及高新能源技术等,加强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瞄准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聚焦发展关键领域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集成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
要跟踪研究国际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前瞻布局。综合盖特纳技术成熟度曲线预测研究和国内知名研究机构的科技趋势报告,针对基因编辑、脑机接口、大模型计算、硅光芯片、数字孪生、空天技术等方向开展持续跟踪研究。发挥我国的举国体制优势,由战略科学家源头引领,战略企业家市场实践,战略投资家推动,协同推进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
要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加快全链条融合创新,推动创新组织形式和研发制造模式的全方位变革。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的全链条,在基础研究阶段,探索引入企业和市场需求,连接基础研究成果与市场化之间的桥梁。支持企业牵头建立创新联合体,整合研发、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关联生态圈的各类资源,推动应用研究和产业化融合发展。大力推进交叉融合创新,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科技研发创新的平台载体。
要加强跨区域创新链产业链合作,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区域产业新格局。加强与RCEP成员国、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产业链合作,在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数字经济、服务业、环保等方面开展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聚焦前沿产业领域部署区域创新链,推动区域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区域价值链。
要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有利于新兴产业颠覆性原始创新和加快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制度环境。改革科研项目资源的分配机制、科研人员职称评定机制、成果认定方式、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共享机制等,营造有利于科学家潜心科研的体制机制环境。针对风险较高、亟须支持、市场相对失灵的领域,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强对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精神培养,让各类人才都有脱颖而出的机会。
(本文作者: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航天信息科技研究院院长伍爱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