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推动实体经济优化结构、更好地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这些关键词,正与汕头的振兴发展息息相关。
聆听政府工作报告之后,全国人大代表、汕头市委书记陈良贤说,政府工作报告对汕头的工作特别有针对性和指导性,为推动汕头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当前,汕头正处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加快振兴发展的关键阶段,应该如何珍惜机遇谋发展,“撸起袖子加油干”?
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是汕头全面振兴发展的重要方面。资料图片
区域协调重点解决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没有每个区域的协调发展,就没有全面小康。当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进入“倒计时”阶段,区域如何发展、协调联动,成为重要的发展战略问题。
今年,区域协调发展如何推进?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样说:“要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统筹推进三大战略和‘四大板块’发展,实施好相关规划,研究制定新举措。”“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发展,推动一批具备条件的县和特大镇有序设市,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
在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到要以更大力度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在推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方面,要以交通、产业、基本公共服务等为重点,着力推进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一体化发展。
当前,广东正实施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通过加强粤东西北联通珠三角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开展产业共建,努力提升粤东西北公共服务能力等,切实解决发展中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
在陈良贤看来,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促进粤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协调发展,关键的问题还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陈良贤建议,国家对欠发达地区进一步加大关心支持力度,特别是在高速铁路、轨道交通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以及能源、水利、通信的规划布局上给予更加给力的支持。
而就在近日,汕头交通发展迎来了新机遇: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中,明确将汕头建设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并将之列入“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成为“第一纵”和“第八横”的两个重要节点。
除了争取国家给力支持,汕头也将努力打通内外交通通道,加速形成涵盖港口、公路、铁路轨道、枢纽等立体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包括积极推动沿海高铁(350公里)规划建设,全线铺开揭惠高速公路汕头段建设,加快汕湛高速汕头段和潮汕环线高速公路一、二期工程建设;改造扩建海滨路、南滨路,年底前开工建设投资80亿元、长16公里的牛田洋快速通道;加快推进汕头海湾隧道、潮汕环线跨榕江大桥等过海通道建设,打造“城在海边、海在城中”的大汕头湾区城市格局。
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
转型升级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要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实体经济从来都是我国发展的根基,当务之急是加快转型升级。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实体经济优化结构,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2016年,汕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74家,总量翻了一倍多。今年更是加大培育力度,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50家,2020年总量达到1000家以上——这一组数据,从侧面反映了汕头目前创新实力的迅猛发展。在今年2月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广东省创新驱动发展大会上,汕头市委书记陈良贤还代表汕头在会上作题为《努力打造粤东科技创新中心》交流发言,汇报汕头推动创新发展的工作情况和成效。
当前,汕头的8大支柱产业主要以玩具、内衣等传统制造业为主,创新成为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那么,汕头未来应如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汕头没有实体经济,是不可能实现全面振兴发展的,而发展实体经济重在转型升级。”陈良贤说,接下来要继续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狠抓创新驱动,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通过实施“互联网 ”和技术改造,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全国人大代表吴大明长期深耕基层技术管理岗位,对于企业在转型升级中遇到的资金困难特别有感触,他在公开媒体报道中提到:“创新离不开资金和技术力量的投入。”
吴大明认为,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综合采取设立创新基金、减税、贷款优惠、资金扶持、奖励科研人员等措施,让企业获得更加充足的创新发展的动力。同时,要科学研究和引导部分传统企业实施改制,引入市场金融的力量,让传统企业更好地创新转型。
全国人大代表、宜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绍喜提到,国家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创新,落脚于新兴产业,在他看来,只要抓住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加大规模创新、技术更新的改造力度,才能实现新的发展。
西陇科学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家在汕头本地通过创新转型升级成长起来的企业。在尝到科技投入带来的甜头以后,通过走资本上市扩大创新资金的方式,目前该企业已经成为一家在化学试剂领域的国际顶尖创新型企业。
为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汕头也一直在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扶持力度。从今年起,汕头大幅增加政府对于科技创新的投入,每年安排用于科技创新的资金不低于1亿元,并设立首期20亿元的股权投资基金、规模1亿元的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规模1.3亿元的政策性担保资金。
“除烦苛之弊”激活民间投资
汕头的经营主体20多万户,民间非公经济占99.3%以上。去年汕头民间投资占比86.3%,增长29.2%。民营经济占GDP的总量达71%以上——从这一组数据不难看出汕头民间投资的活力。
西起汕头港导流防沙堤,东至澄海莱芜岛,分为新津、新溪、塔岗围三大片区的东海岸新城,是汕头与中国交建采用PPP合作模式、加快城市扩容提质的尝试。解决汕头南北两岸交通瓶颈的海湾隧道,则是汕头市与中信集团以PPP模式共建的重大交通基础工程,成为汕头构筑大汕头湾区城市格局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
以PPP模式借力民间投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正是汕头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激活民间投资活力的缩影。
就在去年,汕头综合施策促民间投资快速增长的典型经验做法还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民间投资呈现出一种韧性和活力。”业内人士认为,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从国家层面明确提出要更好地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正切合汕头发展实际,对汕头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极大的利好。
在全国人大代表李丽丽看来,针对汕头民资侨资非常活跃的势头,应该开放更多领域,鼓励更多民间资本来投资。例如在环保领域,比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环保设施,以及地下综合管廊等市政设施,在李丽丽看来都可以通过PPP模式开放给民间投资。
要创造条件,吸引更多有实力的民间资本参与到汕头重大发展平台、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保、政策性住房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中来,也成为汕头市参会的全国人大代表的共识。
靠吃民营经济这口饭的汕头,正通过政府层面的深入改革,进一步激活民间资本,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中海信(汕头)创新产业城便是一例。汕头市濠江区相关部门拿出“创文”行动中的精气神和争先劲,当好企业“吉祥三保”,中海信(汕头)创新产业城仅用短短93天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并落户濠江。
这并不是个例。今年1月18日上午11时许,华润集团工作人员到华侨试验区办理汕头市华润创新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登记注册手续。汕头市工商局华侨试验区分局在工作人员现场完成相关登记注册资料后,指派专人带领华润集团工作人员前往汕头市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工商登记手续。当天下午2时,华润集团就顺利拿到股权投资基金营业执照。
短短的3个小时就拿到企业营业执照,长期在香港工作的华润资本相关负责人王可暘连连对汕头高效服务点赞。
“总理在报告中讲到,要坚决‘除烦苛之弊、施公平之策、开便利之门’,这一点讲到我们心坎上。”陈良贤在相关讨论中提到,汕头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特别是突出抓“降成本”和“补短板”,落实“三集中、一分开”,全面推进“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模式改革,做到程序规范、流程简化、速度提升,当好企业发展的“吉祥三保”,千方百计把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下来,不能让企业输在起跑线上,把一切阻碍汕头加快振兴发展的、不合时宜的制度清除掉,为发挥华侨经济、潮商经济、民营经济“三大优势”创造良好环境。
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推动创文强管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这一点切中汕头实际——当前,汕头正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强化管理行动,并把“创文强管”作为总抓手,将优化环境、改善民生、提升文明、推动发展等,始终贯穿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全过程。
2016年,汕头GDP达到2080.5亿元,增长8.7%,增速居全省第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增速居全省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这一组数据体现的正是汕头创文强管带来的变化。
通过创文强管,汕头城乡面貌发生着蜕变:在潮阳区海门镇,过去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状况不见了,在“一户一桶”制度的实施下,村民每一户家门口都配备一个密封型垃圾桶,还安排人手实行全天候保洁管理,如今大街小巷基本不见垃圾;在龙湖区鸥汀街道,原先占地违建现象不见了,其中一个涉农社区将拆违空地向社会公开招租,所得租金全部发放给村民,每位村民的年终分红由此涨了30倍……
正如陈良贤所言,创文强管以后,汕头实现了信心回归、潮商回归、形象回归、特区精神和特区效率回归。
今年,汕头将冲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资格。那么,接下来汕头将如何进一步推动创文强管行动?
“汕头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广大市民的共识,汇聚海内外潮人的力量,共同推动汕头全面振兴。”陈良贤说,接下来的“创文强管”工作要继续鼓劲加油,再次升温,坚持久久为功,真正把汕头打造成为一座适宜创业、创新、居住的城市,吸引高端产业入驻,让广大的投资者、高端人才能够放心、安心、开心在汕头发展。
与此同时,汕头还将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以“四级联创”推动创文强管的“全域覆盖”,围绕解决交通秩序、市容市貌、市民素质等难点问题,持续保持严管态势,对各类不文明现象发现一起、处理一起,防止反弹回潮。同时,将整治重点延伸扩展到非中心城区和各镇、村,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切实改善农村生活生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