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试验区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也是中国吸收外资的重要平台。商务部近期调研显示,外资企业认为,政府服务高效、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是自贸试验区最具吸引力的3项因素。
各具特色 各有优势
从2013年9月上海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至今,我国先后批准设立18个自贸试验区,形成覆盖东西南北中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7年时间,各大自贸试验区针对市场主体关注的难点堵点,结合各自战略定位、区位条件、产业基础,深入开展差别化探索,形成协同推进效应。
以建设面向世界的高水平自由贸易园区为目标之一的天津自贸试验区,在贸易通关优化创新方面集中发力。天津市滨海新区常务副区长贾堤介绍,“二手车出口业务新模式”为汽车出口贸易提供了新思路,“保税航煤出口质量流量计计量新模式”压缩了50%的海关作业时长,证照“一口受理、并联办理”审批服务模式实现了“最多跑一次”,大大节约了企业办证时间。
福建省商务厅副厅长钟木达介绍,福建自贸试验区大力推进投资、贸易、对台等领域改革,努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银税互动”为3万多户守信小微企业发放信用贷款500余亿元;高水平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实现国际贸易主要业务环节、主要运输工具和商品“一站式”办理。
努力打造为西部门户城市开发开放引领区的四川自贸试验区,全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省自贸办副主任邓德雄介绍,“空铁联运一单制”单证打破了铁路和航空联运壁垒,比非“航空+铁路”联运物流节约10%至40%的运输时间;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智能辅助申报服务,大幅度减轻申报负担,惠及全省小微企业约80万户。
“自贸试验区着眼于体制机制创新和产业发展,不断破解突出问题,为优化营商环境探索现实路径,将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远持久利好。”国研智库首席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赵晋平表示。
复制推广 激发动力
自贸试验区诞生伊始,就以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己任。经过多年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既“试”出切口小、见效快的政策创新,也“闯”出全流程、集成度较高的制度优化,为全国深化改革探索了新途径,为经济转型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在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自贸试验区深入推进金融领域改革创新,助力市场主体降本增效。例如,海南自贸试验区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帮助企业利用版权等无形资产融资。天津自贸试验区试点“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创新”,搭建银政企合作桥梁,有效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产业。
在减少企业成本、推动复工复产方面,多个自贸试验区从税收优惠、金融扶持、租金减免等方面出台政策组合拳,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例如,河南自贸试验区组织开展“线上招商周”“银企对接会”等活动,帮助企业对接资源,推动重点项目及资金落户。湖北自贸试验区创新“股权转让登记远程确认服务模式”,累计为3000多位国外或省外的企业股东、高管等核实企业登记信息,节省成本近百万元。
在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水平方面,自贸试验区围绕“放管服”改革,不断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带动营商环境优化。例如,陕西自贸试验区运用“大型机场运行协调新机制”提升机场整体运行协调能力,大幅提高了航班正常率。
专家表示,自贸试验区区内改革试验与区外复制推广有机衔接,形成了改革红利共享、开放成果普惠的局面,推动各地改革意识、开放水平、行政效率、发展动能、经济活力不断提升,带动全国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攻坚克难 扩大开放
“中国设立自贸试验区的初衷就是要通过自主开放,展现向世界全方位开放的态度,以及维护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决心。”商务部自贸区港司司长唐文弘此前公开表示,在当前这个特殊时期,自贸试验区将坚定不移地在扩大开放方面走在前列,以自贸试验区开放的确定性来应对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推进复工复产、恢复和巩固供应链,助力全球供应链的重新运作、全球经济的稳定。另一方面,继续压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全球投资者信心。同时,率先落实好各项稳外贸稳外资政策,培育壮大外向型经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各自贸试验区也鼓足干劲,在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攻坚克难,助力经济“回血”。天津自贸试验区将加快新动能引育,更好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湖北自贸试验区将在继续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浙江自贸试验区将对标国际先进,打造国际海事服务基地;重庆和四川自贸试验区将研究探索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赵蓓文表示,在国际经贸环境恶化、全球生产供应链出现部分断裂的情况下,我国稳步推进自贸区建设,进一步推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和双向投资,助推世界经济稳定,表明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愿意与世界各国共享经济全球化的红利,展现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