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优先到产城融合、从空间布局的优化到创新引领、绿美黄埔、全域公园城市等理念的提出和实践,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的蝶变围绕着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展开,也折射了一代代开发区人不断进取的精神脉络。
广州开发区自1984年成立以来,经历了从远郊的产业飞地到中心城区和现代化产业新城的转变。
作为1984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批14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广州开发区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便已先后形成了西区、东区、永和片区等多个外资主导型的工业园区。20世纪90年代后期,广州开发区开启“二次创业”,推动外资引入发展模式向内生创新发展模式转型,并于1998年启动了广州科学城的建设。
2000年以来,伴随广州“东进”战略的实施,主城区空间逐步东拓,广州市针对开发区先后进行了两轮行政区划调整:2005年,依托广州开发区设立了萝岗区;2015年,将广州开发区、原萝岗区与原黄埔区合并为新的黄埔区,保留开发区经济体制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其城市服务功能,通过在更大区域范围统筹产业、创新、城市的融合发展,逐步走向产业园区与创新城区协调发展格局。
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开发区人目光长远,敢于突破条条框框。
比如早期在修建开发区西区夏港大道(现在的开发大道)时,规划的路面宽度是60米。当时是全广州最宽的道路,建好后,号称“广州第一路”。无论是外商,还是开发区人、市民们都对这条路赞叹不已。从广州一进入开发区,让人耳目一新,对开发区增添不少信心。后来的发展,也充分证实了西区和港口的货流量,确实需要与之匹配的规划设计。
再比如广州科学城在90年代规划之初,就立足长远,以国际视野和前瞻思维,科学布局产业、交通、服务等关键要素,并结合地形重点保留了一些山头作为特色生态公园,这在当时的产业园区连片规划中也较为罕见。这种高起点的规划,不仅确保了区域发展的方向正确,也为后续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有力指导。
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在其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为核心,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产业新城。
我们组织编制了《黄埔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将广州开发区未来发展的总体目标定位为“广州产业发展增长极、湾区科技创新主引擎、海丝国际合作先行区”,构筑“一岸双轴三片”新型发展空间,强化“三城一岛”四大重大战略平台的发展。
四个平台中,最早的规划是广州科学城,1998年,经国家科委及广州市委、市政府批准,广州高新区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合署办公,提出要集中力量将科学城建设成为广州的“硅谷”,科学城的规划跟我们西区、东区等起步更早的几个“园区”不一样,科学城更注重“城”的塑造,也就是有“科学”、有“产”的同时,还得有生活,有环境,才称之为“城”。现在我们对科学城的定位,是聚焦科技基础设施、科研机构、产业技术平台三方面,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智造中心。
其次是广州国际生物岛,1999年,广州市提出将官洲岛建设成国际性的生物技术研究及生产基地。2000年,该计划获得国家批准立项,正式命名为“广州国际生物岛”。2008年被纳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定位为重大战略平台,上升为国家战略。2011年7月,广州国际生物岛正式开岛运营,成为广州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引擎,生物岛的目标是建设世界顶尖的生物医药研发中心。
第三个是中新广州知识城,2008年,广东省和新加坡计划合作开发建设一个平台项目,2010年正式奠基,2018年,知识城正式升级为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2020年8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可以说,知识城创造了一个奇迹,在远离珠江的山谷之间实现了从一片田到一座城的转变。知识城的目标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目前这里既有百济神州、粤芯半导体、小鹏汽车等大量明星企业入驻,也引进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高等研究院,加上航天轮胎大科学装置的加入,影响力与日俱增。
最后是广州海丝城,这是2023年提出的一个新发展概念,今年《广州海丝城规划设计》深化成果进一步丰富了这个概念的内涵。海丝城的目标是建设“一带一路”新贸易创新中心。珠江两岸本身它就拥有千年海丝文化底蕴和良好的对外贸易基础,辐射带动大湾区腹地的优势明显,海丝城片区今年有许多大事件,比如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广州开发区建区40周年、文船片区开发、南海神庙周边城市更新等,未来将规划建设黄埔高铁新城、南海神庙历史文化综合发展区等功能平台,它将携手广州走向“黄金内湾”,为大湾区的发展“增光添彩”。
当前,黄埔应重点推动构建知识城、科学城、海丝城、生物岛战略互动、空间互联、产业互通。
在规划上,主要通过两项工作促进平台联动发展。
一个是建设东西向的珠江东十公里“黄金岸线”,加快广州海丝城与生物岛规划建设,推进珠江黄埔段沿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产业发展,通过临江大道贯通和轨道交通佛穗莞城际、地铁5号线、13号线、规划25号线的加持,加速建设珠江高质量发展带东十公里“黄金岸线”与广州海丝城“科技长滩”。加强岸线生态修复和工业遗产等历史资源活化利用,推动沿线低效企业搬迁改造,建设具有国际品质的活力滨江区。将千年海丝文化、百年民主革命、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传承在这里发扬光大,形成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推进以南海神庙、广州海事博物馆为核心的南海神庙历史文化综合发展区建设;推动长洲“复兴岛、创新岛、活力岛”建设。
二个是建设南北向的“双廊”,推动全域优质平台功能跃升。依托知新路—广汕路—科丰路和规划地铁37号线串联知识城、科学城和海丝城,建设创新引领型、知识密集型和产业领军型的综合性产业组团,打造科技创新走廊。依托知识大道—永和大道—开源大道—开创大道和规划地铁40号线,串联中新广州知识城、永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云埔工业区、广州开发区西区,引导产业链协同发展,加速创新链补齐补强,推动价值链升级,构建产业创新走廊。加快西区—麻涌、西区—化龙过江隧道建设,推动“两江四岸”互联互通,向南全面融入“黄金内湾”。(作者李贤系广州开发区城市规划信息编研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