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庆全力打造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示范县
栏目:
区域经济 点击量:6,073 发布时间:2008-09-28
近年来,德庆县依托原有网络建设基础,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并以“六进村”为载体,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广大农村的应用及传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德庆县最近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示范县”的称号。
一、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搭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基础网络平台
——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建立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纳入城市发展的整体战略布局之中,并成立了共享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德庆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统一组织和指导全县文化资源整合。相继出台了《德庆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协调机制》、《关于推进德庆县文化信息资源整合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把推进工程建设列为各级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形成全县“一盘棋”、上下联动、齐抓共建,共同推进全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良好局面。
——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建设完善的基础网络体系。该县发挥已有的信息网络优势和借助移动公司、电信公司、广播电视等部门的信息化软硬件资源平台,进行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搭建全县统一的综合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形成了完整的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高速实用的县、镇、村三级文化信息资源网络基础体系。一是抓好硬件建设。相继启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移动信息村村通”工程、“电信光纤进村工程”,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租用电信100M光纤,按“八个一”标准(一间设备房、一间培训室、一间办公室、一套设备、一条光纤、一支服务队伍、一个服务网络、一套管理服务制度)完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县级中心建设。按“六个一”标准抓好13个镇级基层服务中心建设。每镇还建设了乡镇信息化体验中心。按“五个一”标准抓好175个村级信息服务点建设,配备1—2台电脑、打印机、摄像头等设备。至目前,已完成100%镇级基层服务中心、100%的村级信息服务点、36个文化大户服务点建设。二是抓好软件建设。除接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东数字文化网、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等多项共享网络数据资源外,还整合与重组现有的德庆信息直通车网、德庆山区信息网等一系列信息网站,接入与集成大型知名农科信息服务网站、“农讯通”手机短信系统、“114”及电话热线服务系统等多种多样的网站数据库系统,实现了资源数据整合共享,避免了重复建设。并新增建设了德庆县数字文化网,把地方特色的小戏、曲艺、舞蹈等人文资料,进行整理收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本地人文数字资源库。初步形成了一个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内容为一体的全县统一的数据中心。
——联系实际,分层培训,建设高素质信息服务队伍。一是分期分批举办全县信息员培训班。要求全县各副科以上单位、各行政村配备1名以上信息员,建立“一单位一人”、“一村一人”的信息员机制,壮大信息员队伍。目前,全县有信息员约290多名。镇级服务点信息员达到“十会”(会打字、会WINXP系统简易操作、会WORD文档编辑、会网上浏览查询下载、会发电子邮件、会电脑简易维护、会网上信息发布、会“农讯通”手机短信使用、会扫描仪的正确使用、会投影设备的使用),村级服务点信息员达到“八会”。实施“千名农村信息化带头人”工程,要求达到“六会”。通过他们带动身边千家万户农民群众学习使用信息技术。去年共培训农村信息化带头人1505人次。二是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宣传。利用乡镇圩日,通过现场演示、信息咨询、召开座谈会、填写调查表、发放宣传小册子等形式,宣传共享工程建设的目标、作用和意义,普及信息化知识,提高信息化意识,同时反馈农民群众对信息的需求信息。
二、创新形式,强化服务,构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传播应用体系
——以乡镇文化站改革为突破口,加强文化共享资源传播应用的阵地建设。针对文化站长期处于有站无人、有站无钱、有站无活动的状况,该县围绕“一改革二扶持三不变”思路,把文化站体制改革作为加强文化共享资源的传播应用,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首要任务和突破口。一是改革现行文化站体制。把文化站由镇管理变为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垂直管理,人员经费列入县财政供给。文化站工作人员由站长自主择优招聘,实行绩效挂钩的分配制度。二是对农村文化实行资金和政策两项扶持。对公益文化,如农村各类“私伙局”、“舞狮队”等业余文化团体,每团体每年给予5000元资助;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大户、农家书屋等,每建一户(屋),县财政补助3000元;每年送电影下乡、送戏下乡等活动经费由县财政扶持,并通过商业广告和部门公益广告筹集补充不足的资金。对经营性文化和半公益文化实行政策扶持。如网吧、游戏机、卡拉OK、桌球等经营项目,在遵守文化市场管理法规的前提下,政府在场地、经营许可、工作指导等方面尽可能给予协调和帮助。三是实行“产权、功能、性质”三不变。实行产权和经营权分离。文化站产权不变,归镇政府,但不得以变卖、租赁、抵押等任何方式进行处置;经营权归文化站,收益归文化站。重新明确了基层文化站组织、辅导、服务、管理农村文化的功能不变。文化站公益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窗口和阵地的性质不变。通过改革,进一步增强了发展农村文化活力,使农村现有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保证了文化共享资源的传播应用,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以“六进村”为载体,让文化共享资源传播到千家万户。一是广播电视进村。借助中国电信光纤网络覆盖全县农村的优势,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光纤电视信号“村村通”工程,使全县28万多农民能与城市居民一样,收看到35套清晰稳定的电视节目,成为全省山区县首个“村村通”县。二是数字电影进村。县财政去年安排专项资金50多万元,为各镇配备了一套数字放映设备,率先在全省实现农村电影数字化,与城市同步能及时通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播放最新的大片和戏曲、舞蹈等丰富的共享信息影视节目,实现了“2131工程”的目标。三是文艺演出进村。以县业余艺术团、各镇(街道)农民业余艺术团为骨干,大力实施送戏下乡工程。今年上半年,累计下乡演出68场次。四是流动图书进村。借助广东流动图书馆德庆分馆这一平台,流动图书进村,把其资源延伸到广大农村,实现图书利用效益最大化。同时,创新文化服务方式,为36户文化大户提供图书报纸阅览、有线电视观看、电脑上网、桥牌娱乐等服务。五是文化信息进村。通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县农民可以通过电脑上网、电视视频点播等手段,共享农业科技、农产品供求信息,以及文学、音乐舞蹈等先进文化大餐。同时,利用农村圩日,坚持常年开展“农村科技集市”活动,组织省、市、县科技专家和技术员,利用文化共享资源优势,举办农科技术培训、咨询、讲座等活动。六是文体设施进村。先后建设了村级文化广场169个、农民小公园179个、羽毛球场99个、乒乓球场87个、棋台125个。去年还实施“村村有标准篮球场”工程,使全县175个行政村平均每村有二个以上标准篮球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首个“村村有标准篮球场”的县。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