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突出信息产业 力推产业升级_区域经济_广东省工业园区网
欢迎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重要提示:

东莞:突出信息产业 力推产业升级

栏目:区域经济 点击量:3,600 发布时间:2008-11-28
  被列为东莞产业转型突破口的信息产业,伴随着资金、各项政策落实到位,未来东莞信息产业有望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
  30年来,东莞市抓住全球产业转移的机遇,借助珠三角地区迅速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区域优势,引进成套生产线,发展“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产业,形成了享誉全球的电子计算机制造基地。
  2008年,东莞市信息产业局挂牌成立,国家发改委授予东莞市“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称号。随后出台的《东莞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试点工作方案》将信息产业选取为试点行业。突出抓信息产业,着力推动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环节的延伸,已经成为东莞市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实践。
  完善制造业产业链条
  经过30年的发展,以信息产品制造为主的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东莞市的主要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据了解,东莞拥有信息制造企业4400多家,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40%以上,初步形成了产业链较为完善、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集群。制造业是东莞市信息产业的突出优势。目前,东莞市有11家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入选中国最大500家外商投资企业。其中,东莞诺基亚是全球重要的手机生产基地之一,2007年产值超过300亿元。在产品配套方面,东莞市生产的敷铜板、变压器、扫描仪、微型马达及电子元件等计算机及周边产品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10%的达10多种,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主导地位。
  但是,加工环节多、研发机构少,低端产品多、高端产品少,硬件制造多、软件生产少,生产工厂多、品牌企业少,以及企业规模分散、部分产品产能过剩、装备业相对落后等问题,日益成为东莞信息产业做大做强的主要制约因素。据统计,在4400多家电子信息制造企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00多家,其中营业额超过亿元的有232家,超过10亿元的企业只有40多家。行业前10家企业(包括诺基亚)产值约占行业工业总产值的30%。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突出制造业优势,东莞市信息产业确立了“硬件优势突出、软件初具规模、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的发展格局。在制造业方面,力争到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超10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5%,占全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比重达16%;不断完善产业链条,并推动向高附加值环节的延伸,尤其是在电脑资讯产品95%配套率的基础上,大力引进缺失的5%。
  为了进一步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东莞市充分利用全球软件业非核心项目外包的趋势,积极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不断补充和完善制造业优势;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力争在2012年实现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率达到30%,消费用品信息化率达到60%以上,传统产业信息技术应用率达到8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控技术应用率达到70%以上,并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工业信息化应用产品或服务。
  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
  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是推动全球产业结构转型和优化升级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为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新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任务。正是基于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认识,东莞市抓住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部省市共建电子信息及电气机械产业升级工程试点城市的契机,重点发展以平板显示为核心的数字电视产业、基于三网融合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新兴产业等高端增值业务和各种创新应用业务,积极发展以太阳能光伏发电、半导体照明等为代表的绿色能源产业,六大举措并举,推动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
  (1)重点扶持平板显示产业。研究制定专项产业扶持政策,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努力争取和大力扶持具国际领先技术和良好市场前景的TFT-LCD(液晶面板)等高端显示技术项目;加快推进广东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研究院及示范生产线项目筹建工作,密切跟进部、省、市共建OLED产业创新和应用示范合作基地项目,力争将我市打造为全省乃至全国OLED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生产的重要基地。
  (2)培育发展集成电路产业。集中力量引进大型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项目,进一步完善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链;加快引进并培育集成电路设计业发展,增强集成电路关键设备仪器和基础材料的开发能力,提高高密度封装测试能力,全面提升我市集成电路发展水平。
  (3)加快发展LED光电产业。利用好广东省(企石)光电产业基地等载体,加大力度引进培育一批LED光电产业龙头重点企业,尽快形成光电产业集聚地。力争引进省级光电技术检测中心,加快筹建市LED产业技术研究院、蓝光高清光盘产业技术研究院项目,完善光电产业发展公关技术支撑体系。大力推进路灯照明等大功率LED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
  (4)着力发展通信设备制造产业。以发展第三代(3G)移动通信为契机,坚持“标准主导,需求引导”,重点发展高性能移动通信终端,特别是新型智能手机和3G手机;重点支持中国移动南方基地以及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联合有关公司共建微波与通信平台,支持东莞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开发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基站。
  (5)加快RFID技术开发及应用。大力支持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东莞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及太平洋计算机科技集团属下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开展RFID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继续大力引进RFID项目,并支持RFID技术在全市商贸流通领域广泛应用。
  (6)鼓励发展数控加工设备。重点发展数控车床、数控折弯机、数控冲压设备、激光切割等数控设备,发展传统产业生产用设备的信息化改造、电子专用配套设备体系、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电器机械与器材制造业和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等技术和产品。
  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伴随着全球产业转移和重组,以产业集群方式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提高产业规模和核心竞争力,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显著特征。以产业集群方式促进产品功能的融合、开发平台的融合,日益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为此,东莞市遵循“错位发展、资源共享、联动互补”的原则,选择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石龙镇、石碣镇、清溪镇4个示范区,推动信息技术向其他产业的渗透,培育各具特色的技术领域、管理模式和行业形态。
  (1)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龙头和示范区。着力承担作为东莞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核心区和全市信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主要示范区的重点建设任务,强化载体、支撑和孵化三方面功能。强化载体功能。重点扶持聚信(华为)科技、天宏科技、生益科技、宇龙通信、易事得、晶广半导体、大船科技等现有的一批信息产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
  加快引进基地项目,重点推进中国广电电子信息发展基地项目,尽快形成广播电视多媒体网络产业集聚效应。继续引进一批国内IT行业龙头企业和世界500强IT企业,努力把松山湖建设成为全市重要的IT高端制造聚集地。强化支撑功能。以IT产品研发园为载体,重点建设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国家计算机及周边设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移动华南研究院等一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依托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加强IT人才培养;继续引进培育一批知名院所IT研究机构、知名企业IT研发中心及IT人才培训、检验检测等平台机构。
  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平台和机构为其他镇街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实现资源共享,真正为全市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服务和人才支撑。强化孵化功能。以信息产业综合园为依托,加快推进莞港创新科学园、生物信息港、科学苑、创意设计园、国际生态文化创意谷等IT产业发展载体建设,大力扶持中心科技企业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创业园、虚拟大学园等现有载体发展,强化创新型企业的孵化功能。
  (2)石龙镇:信息化建设推广示范区。石龙镇作为我市全国首个信息化试点建设城镇,要着力发挥现有各方面优势,大力促进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医疗卫生、行政办公、社会治安等领域应用推广,扶持发展一批信息技术应用推广服务龙头企业,并抓好石龙信息产业集群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综合电子商务服务和信息化支持。同时,还要重点打造国家中低压配电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力争在3年内建成具备高中低压一体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综合实验站和电气科研基地,逐步形成高低压电气产业生产基地。作为交通枢纽地带,要进一步重点打造红海物流园,努力形成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于一体的物流体系。
  (3)石碣镇:外向型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石碣镇作为信息产业加工贸易企业聚集区,要着力承担推动信息产业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和低端信息产业转移的示范区。重点要引导现有加工贸易在莞设立技术中心,加强技术设备改造,发展高端产品制造,提高企业发展水平;引导企业在莞设立营销分部,打造内销品牌,开拓内销市场。引导企业收购现有厂房和土地,转变合作方式,提高企业根植性。
  (4)清溪镇:信息产业园区集聚发展示范区。清溪镇作为信息产品制造业重要聚集区,要按照集约化发展理念,以“青湖工业园”为依托,以“三旧”改造为切入点,统筹规划建设用地,整合改造现有旧工业区,集中开发建设信息产业园,推动信息产业向园区集聚。并以信息产业园区为载体,围绕信息产业缺失环节开展招商引资,重点引进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的信息产业高端制造环节项目,探索信息产业大项目带动战略的经验。
  来源:中国电子报
相关信息

关闭

在线客服

入会咨询服务

020-83579820

招商咨询电话

13660872304
020-83590403
联系人:黎小姐

合作咨询

13602754269
020-83501327
联系人:唐先生
邮箱:yuanquxiehui@163.com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