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来源|《广东工业园》
一、推进产业共建工作成效
今年来,我局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着力推动来自珠三角核心6市的优质、高端产业项目落户我市,不断探索与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共建、合作,双方产业互动的紧密程度持续增强。截至目前,全市省级产业转移园(以下简称省产业园)累计引进项目490个,其中来自珠三角核心6市的项目占比高达51%。2016至今,全市累计引进珠三角六市产业共建项目168个,其中,今年新引进38个,比去年同期多5个,完成省下达年度任务的76%,高于时序进度26%。2016年底,为鼓励有技术含量的珠三角地区企业优先在省内梯度转移,我省出台支持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产业共建的财政扶持政策。近日,这一政策结出第一批果实。
根据《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关于下达2017年度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产业共建财政扶持资金项目计划的通知》(粤经信园区函〔2018〕55 号),今年海信(广东)空调有限公司、江门市东江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广东科仕特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等三个企业共获得省产业共建扶持资金共计1.68亿元,占本次全省该项扶持资金总额(4.83亿元)的比重超过1/3,其中海信(广东)空调有限公司单个项目便获得1亿元资金,创下了我市单个项目单次获得省级财政直接奖补扶持资金数额之最,这充分反映了我市推进产业共建工作的阶段性成效。
二、开展产业共建的具体措施
2016年,省委、省政府召开珠三角地区对口帮扶粤东西北地区推进产业共建工作会议指出,要把产业共建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在政府大力推动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推动产业、企业在珠三角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之间跨区域布局,形成更紧密、更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优化全省经济发展格局。产业共建是我省促进粤东西北协调发展的一项实践创新,既能为珠三角更高水平的发展腾出空间,也能为粤东西北协调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根据省对口帮扶相关文件,没有安排江门市与其他市结成对口帮扶关系,我市省级产业转移园也属于自建园。在没有帮扶市的资金和项目资源的支持下,作为我市推进产业共建工作的牵头部门,我局结合江门自身的优势条件,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勤修身,扎实建设产业平台。产业园区是产业共建的主要载体,只有高水平的园区才能承接高水平的产业。我市利用省“双转移”的政策机遇,积极申报省产业园(产业集聚地),目前已实现省产业园在三区四市全覆盖,并以其为核心辐射发展,形成了“1+6”园区和五大万亩园区的优势格局。同时,积极优化园区基础配套设施。截至今年6月底,我市省产业园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73.58亿元,累计建成道路192.8公里。江门高新区创业创新综合服务平台、珠西智谷等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鹤山专用车孵化基地、广东省电声器材检测中心等生产服务平台建成并投入,人才公寓、商业综合体、学校、客运站、体育公园等生活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各园区产城融合进程加快,产业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重服务,力保项目开花结果。项目不仅要能引进来,而且要能留下来、冒出来。第一,建立落实市工业园区联席会议制度。自去年来已召开会议6次,促进解决全市重点园区道路建设、水田占补、土地指标、工业项目建设等问题45项,推动谦信化工、东洋油墨等城区内化工搬迁项目成功与珠西新材料集聚区签订投资意向书。第二,全面开展“暖企业、促投资”专项行动。制定详细、具体的局内工作安排表,责任落实到人,积极主动联系市领导挂钩服务52个重点培育骨干企业(拟搬离主城区企业),协助企业解决困难,加快企业发展。第三,大力推动园区落实“放管服”改革。在“1+6”园区推行以负面清单、行政审批标准化清单、监管清单组成的“清单制”,以“先承诺后审、边建边批”为主体的“承诺制”,以行政审批事项“能放则放、应放尽放”为原则的“委托制”管理。同时对入园企业实行行政审批代办制、“一对一”服务机制,确保项目落地快、建设好、投产快。
(三)划重点,与深圳开展共建尝试。深圳每年有1000亿元的投资溢出,探索出一条与深圳合作的新道路,是一项极具前瞻性的工作。我局积极开展与深圳发展“飞地经济”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形成了研究报告《以发展“飞地经济”为抓手 推动深江产业协作迈上新台阶》,同时主动开展对接磋商,三赴深圳,与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宝安区经济促进局和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等单位共同认真探讨在我市建设“深圳飞地”工业园的有关事宜以及深江合作思路和方向。支持江海、新会、开平等有关市(区)及市商务局在深圳举行招商引资、产业对接等活动,为我市对深招商工作出谋划策。
(四)讲成效,落实产业共建政策。不打折扣地落实上级政策是我们推进工作的有效抓手。第一,广泛开展省产业共建政策宣贯活动。根据省委、省政府推进产业共建工作会议要求,迅速制定严密的宣贯实施方案,累计召开了8场政策宣讲会,通过微信推送、微信宣贯片、官网展示等多种形式,将政策信息传达到各市(区)、镇(街)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以及产业园区管委会,覆盖企业3万家以上。第二,严密组织申报工作。明确并细化申报流程,会同市财政、科技等7个部门下发通知,由各市(区)组织属地符合条件的企业编制申报材料并经初审后上报。委托第三方专业评审机构,并联合市直有关部门对各申报项目复审,将审核结果报市政府同意后上报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第三,全力争取省有关部门支持。在得知省审核组对海信空调、东江环保等项目申报条件存疑后,我局立刻报告分管副市长,由其亲自率队赴省经信委沟通协调。局领导先后两次亲赴省经信委园区处当面对接,多次电话咨询,掌握我市项目有关审核情况,争取上级部门最大支持。同时精准掌握申报项目实际情况,在项目评审现场以及讨论会上全力为项目争取最大利益。
三、下一步开展产业共建工作的计划
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要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提升对内对外全面开放新水平,其中产业共建是我市融入大湾区建设的三大抓手之一。推进产业共建工作离不开平台载体、共建环境和扶持政策。
一是要加快优化产业共建载体。第一,理顺园区发展体制机制。优化调整江门产业转移园管理架构,将台山、开平、恩平分园区拆分为独立的省产业转移园,形成“一个示范园+6个一般园”全市省级产业转移园发展格局。争取将五大万亩园区全部纳入省产业园管理,为更多企业争取省产业共建扶持等政策红利。加快推进开平、鹤山、蓬江、江海产业园申请扩区,将我市更多区域纳入享受省产业园扶持政策范围。第二,加快推进五大万亩园区等核心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每个园区完成年度投资15亿元,加紧推进大圣线、珠西新材料集聚区绿化等市政项目和污水处理厂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持续推进“1+6”园区提质增效,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全年盘活闲置厂房10万平方米以上,进一步推动产城融合。
二是要营造良好的产业共建的氛围。没有优势产业的园区是没有竞争力的。第一,要提升产业的品质。督促各市(区)认真贯彻执行《关于进一步提升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水平的工作方案》,进一步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提升园区产业发展整体水平。第二,进一步落实“放管服”改革,扩大“暖企业、促投资”行动的深度和广度,推动各市(区)政府参照市的做法,配套制定本市(区)领导挂钩联系机制,共同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和重点企业发展壮大,进一步落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结合以现场会的形式逐个攻克阻碍园区发展的绊脚石。
三是谋划新一轮省产业共建政策落实工作。第一,提前谋篇布局。指导各市(区)不但要通过产业共建实现与珠三角同等水平发展,还要利用省产业共建政策扶持项目来源地覆盖范围扩大这个转换机遇,积极主动广泛宣传,提前布局,招引更多国内外优秀企业。第二,多层次广泛推进2018年省产业共建政策宣贯工作。紧密跟进省产业共建扶持政策修订情况,组织开展全市产业共建政策宣贯培训会议,多层次、多方式宣传,与各级经济和信息化部门做好沟通对接,为做好申报工作打好基础。第三,把握落实2018年省产业共建财政资金申报组织工作新要求。据悉,下步省将下放产业共建资金项目审批权,由各地市自行组织项目申报、评审以及选定项目,全权负责本地项目的实施和资金使用进度及安全、绩效。我局将根据上级部门的统一部署,细致认真地组织开展申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