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之昂
来源|省工业园区协会
“产业园区”正转型为“产业社区”。
所谓产业社区,它最大的特质是集办公、居住、社交于一体。在“社区化”园区,工作、生活可以不出园区,提高了企业的运行效率,为园区人打造了24小时全天候的社交圈。
“社区化”模式逐渐成为园区升级的新趋势。事实上,从全球园区的发展现状来看,园区正出现新的发展动向。第一代科技工业园区在大学、科研院所周边自发形成,旨在加快科研成果技术转移,其主要特点是以工业厂区为主,对环境的要求不高,仅仅是工业在地理位置的聚集。
第二代科技园区突出创新孵化的概念,整体规划,强调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主要特点是以轻工业及科研机构为服务对象,有一些共享配套设施和简单的景观设计,但没有居住配套设施和环境,如大学科技园。
第三代科技园是没有统一规划,它的资金和技术都是自发形成的,完全市场配置,突出城镇效应和大尺度、多样性,包括众多研发机构和高科技企业的城市科技产业带,最具代表性的如美国“硅谷”。
第四代科技园突出“工作、生活、休闲”于一体,代表着世界园区未来的发展方向。体现在:由政府主导,企业化、市场化运作,有统一的规划设计,有意识地引导配置资源,把科技研发孵化转化的各要素有效聚集,有配套完备的研发平台、交流平台、大规模产业化前期的孵化平台,以及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精心策划的高品质园区。说到底,这就是园区的社区化。
首先,从工作上来说,园区社区化意味着工作上的密切联系和互动,甚至形成一个发达的商务圈。其次,从生活上来说,能带给园区人极大的便利性。在这方面,推进园区产城融合、有效完善各项配套设施,自然是题中的应有之义。与印象中的工业园区不同,园区里公园、网球中心、学校、商业中心等配套齐全,休闲、娱乐、惠民场所的丰富,简直可以说是园区社区化的标配了。以上两点的紧密结合,也就是在园区工作中,加入生活居住与配套服务功能,让创业者从家到公司步行即可,这种不出社区即可创业的模式,在很多人看来,不仅可提高创业效率,更有利于缓解潮夕式通勤,有利于承载一些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功能疏解。
还有一个是,社区化的园区更注重人与人的交往与联系。随着园区的发展,人口的增多,社区作用日益凸显。一个地方最终成为一个成熟的现代城区,不仅仅是结构的组成,更在于人情的渗透。没有人的情感交流,都市只是冷冰冰的水泥森林。都市最美丽的风景是人。园区作为打造产业新城的主体,也需要走向这一点。
有一些园区举办文艺汇演、厨艺大赛、趣味运动会、跳蚤市场义卖等系列活动,结合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包粽子、做月饼、猜灯谜等文化活动,不定期联合企业开展篮球赛、羽毛球赛等各种体育活动,丰富企业员工文化生活的同时,还增进邻里友情。园区的居民来自五湖四海,大家都希望能认识新朋友,融入这里的生活。开展一些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促进居民的联谊,通过丰富的主题活动,让更多员工在社区找到归属感,让社区有家的味道。这是园区社区化的重要内容。
同时,园区社区化还应以服务辖区企业员工为重点,通过整合驻区单位资源,建设社区信息服务平台,开展便民服务,为产业工人及其家属提供后勤保障,不断完善自身服务功能。
所以,园区的社区化或者说产城融合,不仅仅是各种功能区如生产、商务、休闲娱乐等板块机械的割裂和分布,而是随着人的交流的融会贯通。如果说前面所说的两点是独立的珍珠的话,人的交往则是社区化园区的串珠成琏的纽带。注重社群的归属感、认同感和互动感,让园区这一个空间更有温度,这就是社区化园区的魅力所在。
“社区化”虽是趋势,伴随而来的也有巨大的挑战,而面对这个挑战需要的不仅是对策,更多的则是需要时间的打磨。“社区化”能够走下去,除了在资源、资本等方面对创新创业者的支撑,生活配套服务的完善以及这些服务的品质与价格平衡同样重要,“社区化”园区的配套服务是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关键支撑之一。
还有一点需要提出的是,园区社区化,要学会应用“社群思维”。
“互联网+”产业园区的核心运营理念是“社群思维”,即以“社群思维”进行核心用户的运营。“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增值服务”与“颠覆创新”为“社群思维”的四种表现形式,而这四种表现形式也需要在产业园区建设、运营中得到体现。
社群运营是指通过一系列运营手段,聚集并促进这些用户的活跃度,使他们与产品产生更为频繁的交集,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关于互联网时代下的产业园区,业内人士无不强调“社群思维”,即如何打造产业园区的粉丝效应,打破园区与客户之间原有单一的买卖关系,从线上线下多渠道与客户形成朋友关系,将是未来的突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