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城两会绘就新阶段发展蓝图 打造全市综合枢纽和发展引擎_园区信息_广东省工业园区网
欢迎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重要提示:

源城两会绘就新阶段发展蓝图 打造全市综合枢纽和发展引擎

栏目:园区信息 点击量:31,079 发布时间:2021-11-16

核心提示

过去5年,源城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市委“示范区”“排头兵”建设目标任务和“六个抓”工作要求,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抢抓“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一核一带一区”发展等重大机遇,团结和依靠全区人民,真抓实干、攻坚克难,有力推动了源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突破,较好地完成了区八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今后5年,源城区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域全面“融深”“融湾”,又快又稳发展都市经济,致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幸福源城,加快打造全市综合枢纽、发展引擎,更好地在“示范区”“排头兵”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全市前列。

过去5年成绩单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10项主要经济指标总量连续5年稳居全市第一。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4.2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91亿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168元,年均分别增长5.7%、2.5%、8.3%;“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6.98亿元,是“十二五”期间的2.2倍;市场主体从3.64万户增加到8.1万户,“四上”企业达到528家。

产业发展提速升级

工业经济量质齐升。2020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51.51亿元,比2015年增长33.6%。园区建设累计投入超12亿元,扩园2.81平方公里、盘活低效用地545.68亩,深圳大鹏(河源源城)产业转移工业园获评“广东省五星级优秀服务园区”。先后引进阿里巴巴数据中心、贝仕达克等超10亿元项目,规上工业企业增至98家,推动实施技改项目155个。

都市农业优质高效。实现连片15亩以上撂荒耕地100%复耕复种,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000亩。成功创建省级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区现有农业龙头企业30家、专业合作社190家、家庭农场45家。获“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49个,11个特色农产品入选“粤字号”农业品牌目录。

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2020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84.38亿元,比2015年增长50.7%。成功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新增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打造太平古街、庄田美食街等特色商业街区,建成全省首家村级双创电商创业园、全市首家“全国一站式物流分拨平台”。

城乡面貌焕发新颜

城市品质显著提升。建成区面积扩大11.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突破70万。建成区文体中心、太阳广场等大型公共设施,打造精品示范街20条,新(改)建老旧小区28个、农贸市场21个、小公园73个、城市公厕20座,新增公共停车位50929个,成功创建宜居社区38个,鳄湖公园高颜值回归,城市环境更加宜居。

乡村建设成果丰硕。行政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实现全覆盖,打造干净整洁村28个、美丽宜居村11个、特色精品村3个。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区,埔前镇乡道152线获评广东“十大最美农村路”。埔前“五村连片”开发、源西“岭南首第”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坪围村获评“全国文明村”“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绿色源城底色鲜明。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案件全部办结。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地表水水质优良率和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为100%,造林绿化761亩,助力我市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融深”“融湾”步伐加快

重点改革稳步推进。完成区级行政机构改革、乡镇街道体制改革及行政复议体制改革,下放镇街行政执法事项279项,770项政务服务事项进驻区政务服务大厅,政府投资类和社会投资类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分别压减68%和74%。国企退休人员全面实行社会化管理,5家国企完成公司制改革。

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助力新紫金桥建成通车,完成省道253线桂山旅游大道、老广梅路等一批道路升级改造,“外联内通”水平不断提升。举办经贸活动11场,引进项目192个、投资总额达346亿元,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64.1亿元、年均增长2.5%。建成“雁归源”服务中心、槎城农旅特色人才驿站等一批引智引才平台。

创新驱动取得实效。发放各类科技奖补资金近6000万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7家。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源创新研究院挂牌成立,建成区院士专家驿站等三大科创服务平台,现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星创天地”3家和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108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4.31件,是“十二五”期末的2.46倍。

全面小康如期实现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投入民生领域资金9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2%。新(改)扩建中小幼学校27所,新增学位2.8万个,在全市率先获评“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区人民医院获评二甲医院并挂牌成立区医共体总院,区妇幼保健院、东埔医院新院开业运营,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比2015年增加13.85%。区文化馆、图书馆入选国家一级馆,获评“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老年气排球之乡”。

底线民生保障有力。5个省定贫困村全部高质量出列,932户234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高质量脱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减税降费超20亿元,发放社会保险待遇达24.66亿元,城乡低保人均月补差及特困人员供养水平均达到或高于省市标准。区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获评“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率先在全市建立退役士兵接收报到“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

社会环境安定有序。连续八年获评“河源市平安建设暨综治工作优秀县区”,在全市率先获评“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全面胜利,打掉涉黑社会性质组织2个、恶势力犯罪集团11个、犯罪团伙117个。刑事警情同比下降48.86%。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七五”普法圆满收官。保持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连续23个月“零新增”,5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公共安全事故,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

自身建设全面加强

政治引领持续强化,政府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成立区政府法律顾问室,依法审查各类重要文件473份。认真办理区人大代表建议205件、区政协委员提案253件,办结率均为100%。驰而不息纠正“四风”,“三公”经费减少67.92%。加强审计监督,完成审计项目103个。高质量完成省委巡视整改任务,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更加巩固。

未来5年新目标

今后5年,区政府工作的总体目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达到更高水平,改革开放更加全面深入,城市首位度和核心竞争力更加凸显,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社会治理效能更加显著。围绕上述目标,区政府将全力做好六项重点工作。

全力推进产业协调发展

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大力发展现代工业。推动园区提质增效,对标看齐河源国家高新区,优化提升园区“硬配套”和“软环境”。大力推进工业园三期、低碳产业园等平台开发建设,开展产业园区用地整治提升行动,力争到2025年底完成扩园2平方公里以上,实现产值、税收、投资强度等主要指标达到全市最高水平。放大产业集聚效应,积极参与打造“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百亿级食品饮料及水产业集群”,将5G产业城片区打造成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谷,加快规划建设水主题产业园。力争完成工业企业技改40家以上、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0家以上,努力推动雅达电子成为我市首家主板上市工业企业。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谋划建设一批特色商业街区,加快拓展大同文创园等新阵地,优化一通二手车交易中心等专业市场,促进消费平稳增长。壮大生态旅游业,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力争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增至6家以上。培育新兴服务业,充分借力赣深高铁辐射带动效应,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育跨境电商等新兴业态,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农科融合”,打造现代都市型农业,建成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积极推广智慧农业、有机种养等先进技术,建设一批高科技农业园、产研园、实验室、科研基地。加强与“双区”农业科研创新及示范基地合作对接,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绿色含量。建立农产品产销对接合作机制,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区域配送中心建设。

全力加速改革开放创新

迈入“融深”“融湾”新阶段

全面深化改革。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打造“数字政府2.0”,努力实现高频服务事项100%“零跑动”“一件事一次办”。支持配合市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力争实现市场主体年均增长15%以上。高效整合全区国有资产资源,集中力量把运通公司打造成为区内首家百亿级大型国企。

全域“融深”“融湾”。培养大湾区思维,积极探索与“双区”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互补发展、共建共享”的区域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大力实施“珠江人才计划”等人才工程,引进一批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持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加快贯通市区首条“快速内环路”,打造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1小时交通圈、生活圈。

推动科技创新。巩固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树标提质”行动成果,力争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以上和创新载体20家以上。加大产权保护力度,争创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

全力提升城市品质内涵

打造中心城区新标杆

加快城市扩容提质。着力做活老城历史文化活力区、做优北部城市功能核心区、做强南部产城融合示范区、做大西部健康休闲旅游功能带、做美两江滨水景观带,构建“三区两带”城市发展格局。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升级改造一批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打造更多美丽街角、口袋公园。实施外出河源人回流工程,配套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力争“十四五”末常住人口突破百万。

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坚持标本兼治,全力整治违法建筑、城市“六乱”、乱停乱放等城市“顽疾”,开展铁路、高速公路、主干道沿线风貌专项整治,提高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水平。深入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积极推进智慧城管、智慧社区、智慧消防等平台建设。

巩固生态环境优势。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整改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案件及反馈问题,确保空气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省前列、水质稳定达标和土壤安全。严格落实林长制,深入开展绿化河源大行动,力争新增植树造林3300亩以上。

全力推动农业农村发展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5年行动,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推进埔前西片区“五村连片”体验示范带、东片区“智慧农旅”示范带和高埔岗“互联网+”特色小镇等亮点工程,打造一批精美乡村。完成60%以上存量农房微改造,建设一批宜居型示范农房。争创“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区,力争新(改)建农村公路25公里以上。

发展都市型乡村产业。推动省级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扩容提质,力争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4家以上、示范农场9家以上、农民合作社6家以上。用好“源城蔬菜”区域公用品牌,加快推进“粤字号”农业品牌建设工作,力争新培育“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10个以上。创建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加快源南下坝、源西铁炉等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将撂荒地变成“丰收田”。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健全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扎实做好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深入开展“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积极推动“一镇一改革”,探索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持续增加村集体和村民经济收入。大力引进农业高端人才、实用人才,培养更多高素质农民。

提高乡村善治水平。推动治理重心下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创建一批“广东十大美丽乡村”、省级乡村治理“百镇千村”示范村。持续开展“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等评选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全力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书写美好生活新篇章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力争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5000个以上、义务教育学位2.8万个以上、高中学位1000个以上。深入实施健康源城行动,积极稳妥推进区医疗集团建设,推动区人民医院二期、区妇幼保健院二期、区疾控中心等重大卫生项目建设,布局建设一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扎实推进文体惠民工程,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加快“四馆两中心”、区城建档案馆等项目建设,推动高埔岗文创园争创省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体育场地设施。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大工程,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大力推进全民参保,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完成“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任务,支持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养老服务事业。强化退役军人权益保障,支持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志愿服务、公益慈善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高效整合综治维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巩卫、疫情防控等工作网格,构建“一张网”管理新格局。巩固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深入推进整治突出毒品问题三年行动,重拳打击“食药环”“盗抢骗”等违法犯罪行为。扎实开展“八五”普法,完善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质量强区。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坚决防范和遏制各类事故发生。

同时,加强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基层武装建设和“双拥”共建,扎实做好外事、审计、统计等工作,更好地发挥工会、共青团、工商联等群团组织作用,促进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全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展现人民公仆新形象

一以贯之抓好政治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

一以贯之抓好法治建设。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严格执行人大决议决定,认真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

一以贯之抓好作风建设。落实区委书记、区长“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机制,实实在在解民忧、暖民心。全力配合做好市领导同志联镇包片抓落实工作,坚持落实区领导“五个一”工作责任制。加强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一以贯之抓好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全力抓好各级巡视巡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提高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综合功效,持续巩固发展良好的政治生态。


相关信息

关闭

在线客服

入会咨询服务

020-83579820

招商咨询电话

13660872304
020-83590403
联系人:黎小姐

合作咨询

13602754269
020-83501327
联系人:唐先生
邮箱:yuanquxiehui@163.com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