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广东在新的起点上再创新局,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两个走在前列”与“两个率先”一脉相承,是广东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责无旁贷的使命,也是我们以新发展理念加快自身发展的责任所在,体现了中央对于广东走出全面小康新路子以及在国家现代化事业中发挥标杆与引领作用的殷切期待。
要实现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特色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多层面、全方位、渐进的转变过程,是人类社会活动方式的整体和根本的转变,是文明结构的重塑和时代的转化,是整个社会机体的现代化。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表现为具有较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拥有大量的物质财富、适宜生存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丰富的文化生活。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指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化,而是要实现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特色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包含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生态现代化。经济现代化表现为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经济现代化在整个现代化体系中占据核心和基础地位。政治现代化表现为政治制度化、政治法制化、政治稳定化和行政高效化。政治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文化现代化表现为文化生活的现代化、文化结构的现代话、文化制度的现代化和文化理念的现代化等。文化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化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体现。社会现代化表现为社会管理的现代化、社会组织的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的现代化和社会保障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是现代化水平的集中体现。生态现代化表现为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环境,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当前,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具备了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条件,必然要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也是我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先行一步会更早碰到各种新情况新挑战,需要积极面对和解决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广东一直发挥着排头兵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成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和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为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特别是近五年来,广东全面推进创新发展战略,将创新驱动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势头加快,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转型成果明显,新动能加快孕育,新兴产业表现活跃,新产品新业态拉动力增强,经济增长新动力持续增加。广东经济总量连续28年位居全国首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连续26年居全国第一位,成为全国首个突破1万亿元的省份。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广东主要经济指标大部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继续发挥对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和支撑作用。2016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0.7%,人均GDP达到72787元,是全国的1.3倍;完成进出口63029.5亿元,其中出口39455.1亿元,占全国的28.5%;R&D占GDP比重达2.58%,有效发明专利量连续7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5年保持全国第一。与此同时,30多年的改革开放,城市化进程有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效果凸现,珠三角城市群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面向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综合能力不断加强。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看到,走在前列并不容易。就全国范围来看,广东有一些发展指标还比较靠后,自主创新能力尚显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突出、文化教育水平有待提高,这是广东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与世界先进地区相比,广东的差距则更大。广东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先行一步,会更早碰到各种新情况新挑战,需要我们积极去面对、去解决。
必须努力聚合改革正能量,增创发展新优势
“十三五”期间,广东要实现“两个走在前列”的目标,必须努力聚合改革正能量,增创发展新优势,努力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一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政治现代化水平。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的合法利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二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调整区域经济结构,确保经济现代化的持续发展。着力扶持关系产业全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企业联合重组、优化布局,建立重大项目跟踪联系和服务制度,切实解决土地、环保、融资、供电、人才等突出问题。加强基础设施等支撑体系的建设,提升珠三角城市群的承载能力。深化粤港澳合作,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加快粤东西北地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三是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加快文化现代化进程。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以创新引领文化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提高广东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四是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突破社会现代化的瓶颈。有序地推进农村人口市民化,确保劳动力在市场信号引导下自由迁徙;建立健全与公共服务发展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五是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现代化。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作者分别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和副研究员